生态循环农业浅谈欠发达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XX县区崇云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位于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建设范围为崇头镇所辖崇头、梅源、三望栏、洋背、下洋、南山6个行政村及白龙山街道沙溪、新建、河上、隔溪寮、长田、高胥、村头7个行政村。示范区面积8558亩,有2个主导产业区。即食用菌主导产业区2500亩、云和梯田生态稻米主导产业区3000亩;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即果蔬设施栽培精品园,面积300亩;食用菌(珍稀菇)循环工厂化生产精品园,面积200亩;1个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区,面积2500亩。示范区内拥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专业大户95户,植保服务组织2家,县级以上农业品牌4个。目前在示范区内以种植水稻、食用菌、水果、蔬菜为主,“稻菇轮作、粮经轮作”等高效循环栽培模式已大力推广。一、生态循环农业的现状与做法1.产业循环发展情况(1)产业特色明显显现。示范区所在村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条主线,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大力推广粮经轮作高效模式,实施稳粮与增收有机结合。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产业向示范区集中,现已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粮油、蔬菜、畜禽为主的4大特色优势产业。(2)产业循环有效链接。示范区内集中了粮油、蔬菜、食用菌、畜禽养殖等多种产业,各产业之间通过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艺农机结合等新型高效农作模式的创新应用,实现农业循环在一个企业或合作社中、在不同产业间、在整个示范区间的三级循环。2.投入集约节约情况(1)集约节约型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一是设施农业面积不断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档次在不断提升,示范区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引领者。二是推进土地相对集中连片流转。按照“依第1页共4页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示范区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截至20XX年底,示范区土地流转面积3549亩,有力地促进示范区内主导产业规模化的发展。(2)良种覆盖率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示范区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区内主要农作物覆盖率不断提高,粮食、油菜等大宗农作物实施统一供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机械化有效推进,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示范区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6%,食用菌领域机械化率50%。(3)规模畜禽养殖场环保节约型设施普及。目前在示范区内建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7个,各规模养殖场布局合理,基本实现“两分离三配套”,即雨污分离,干湿分离,沼气工程配套,实施了农牧结合,达到畜禽养殖零排放,环保又清洁。3.生产全程清洁情况(1)测土配方施肥基本普及。20XX年示范区水稻及经济作物测土配方率达100%,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每亩减少不合理用肥5-10kg,示范区作物每亩节本增效120元。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有机肥覆盖率65%。(2)病虫害绿色防治得到应用。示范区以植保、农机、粮食等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点带面,大力推广农业统防统治,农药减量增效等农业先进防控技术,统防统治率98.5%。(3)规模养殖场排泄物得到综合治理。结合XX省“811”工程和沼气工程,示范区建成厌氧池和干粪堆积棚。并推行沼液和沼渣异地配送模式,形成了合作社—养殖场—种植基地的有机联动。4.废物资源利用情况(1)农作物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示范区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率达51.2%,秸秆利用率96%。食用菌种植废弃物(废菌棒)利用率为100%。(2)规模养殖场排泄物实现零排放。示范区建成沼气厌氧处和干粪堆积棚,使养猪场内清洁卫生,废弃物实现零排放。(3)农业投入品及包装物积极回收处理。田间环境基本清第2页共4页洁,基本无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农膜,但农业包装回收处理尚有难度。5.产品安全优质情况(1)农业标准化生产得到推广。通过建立标准化示范区(基地)4个,带动示范区广大果农、菜农开展标准生产。(2)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到20XX年底,示范区认证有机无公害农产品6只,有15家农业生产企业基地(合作社)初步建立起农产品生产投入品档案,实现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控,全年上市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100%。(3)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实施生态循环相关措施以来,粮油作物年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