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课题万有引力与航天执教人课题《万有引力与航天》章末复习课型章末复习课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归纳万有引力作用下天体的运动规律。2.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圆周运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3.通过知识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知识整合的方法。4.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整体认识天体的运动规律,勇于探究科学知识的精神。教学重点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运动问题。教学难点人造卫星不同半径下各物理量的比较。学法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精讲精练教学设想先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树,然后从“天体运动的模型和原因”、“天体运动的规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特殊的卫星”等四个方面来探究,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学设计目的【方法导引】画知识树是系统条理的掌握知识的常用方法,通过先独立思考画出自己的知识树,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完善知识树,最终形成自己完善的知识体系。知识树完善章节知识结构【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1、表面物体法课本上利用地面上的物体求地球的质量的方法是:例1、为了估测地球的质量,我们先进行自由落体实验:让小球在离地面h高处自由下落,他测出经时间t小球落地,又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试估算地球的质量。(引力常量G已知)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通过对相关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本探究点较为简单,时间用的比较少,主要是学生自己课下完成。21、万有引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问题1:不考虑地球自转,在地球表面处物体所受重力与万有引力满足什么样的关系?2、推导:距星体表面高度h处轨道重力加速度。3、我们还可以设计出什么样的情景来求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至少写出两个改编情景?2、环绕天体法例2、一飞行探测器在半径为R的某天体上空离该天体表面高为h的圆形轨道上绕天体飞行,环绕n周飞行时间为t,求:该天体的质量。(引力常量G已知)拓展:计算天体的密度若将星体看成球体,求该星体的密度还需那些公式?情境3:如果一飞行器环绕某星球表面飞行,运动周期为T,试估算星球的平均密度.总结:探究点二、卫星运行参数分析1、人造卫星的运行规律问题1、一卫星围绕地球做匀圆周运动,写出所有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表达式问题2、根据表达式,推导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与半径r的通过一个例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例题2让学生总结求天体质量的第二种方法,同时,学会拓展,求其它星球的质量方法,给半径如何求密度?学生总结,老师补充。学生推导卫星半径增大各个物理量如何变化,并通过例题3来进行巩固。3关系式总结规律:例题3:卫星A、B的运行方向相同,其中B为近地卫星,某时刻,两卫星相距最近(O、B、A在同一直线上),已知地球半径为R,卫星A离地心O的距离是卫星B离地心的距离的4倍,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则()A.卫星A、B的运行周期的比值为TATB=41B.卫星A、B的运行线速度大小的比值为vAvB=12C.卫星A、B的运行加速度的比值为aAaB=14D.卫星A、B至少经过时间t=16π7Rg,两者再次相距最近总结:例4、如图所示是我国发射的“嫦娥三号”卫星被月球俘获的示意图,“嫦娥三号”卫星先绕月球沿椭圆轨道Ⅲ运动,在P点经两次制动后最终沿月球表面的圆轨道Ⅰ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圆轨道半径为r,椭圆Ⅲ的半长轴为4r,卫星沿圆轨道Ⅰ运行的周期为T,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嫦娥三号”卫星在轨道Ⅱ上运行的机械能大于在轨道Ⅲ上通过题来巩固4运行的机械能B.“嫦娥三号”卫星在轨道Ⅲ上运行时,在M点的速度大小大于在P点的速度大小C.“嫦娥三号”卫星在三个轨道上运行时,在P点的加速度总是相同的D.“嫦娥三号”卫星在轨道Ⅲ上运行时,从M点运动到P点经历的时间为4T【学以致用】【学习反思】1.你的学习收获:2.你还有的困惑:【身边的物理】请仔细观察生活,发现航天科技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作业布置】《非常学案》第六章章末检测题请收集航天事业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写出一份调查报告。给学生留出时间来自己整理、反思。布置作业学情分析本学年所带班级成绩较好,物理的学习也比较让人满意。对万有引力与航天的接受能力相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