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环境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影响通过建设流通基础设施,扩大农村商品市场化程度,有助于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并有效促进农村消费结构的改善和优化。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近年来,我国政府持续建设农村流通体系、流通结构,农超对接、万村千乡工程、家电下乡等政策的出台实施,在广大地区都卓有成效。但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发展思路,导致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相对落后,流通业发展水平较低。首先,我国农村流通形式依然滞后。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形式仍以夫妻店、杂食店为主。据《国际商报》测算,当前农村人均固定商业面积仅为城市的10%;商品市场规模较小,处于摊位式交易的初级阶段;农村商品在线交易渠道建设起步晚,普及程度和使用率较低。其次,农村流通产业规模化水平低。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主体均以农户、个体户为主,仅有的农业企业经营规模也很小。据《新农村商网》显示,农村户均经营耕地面积7.94亩,户均销售粮食1047.34公斤、猪肉97.62公斤、禽蛋55.48公斤,是世界上比较小型的农户生产类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属于分散型市场结构。再次,农村流通成本较高。农村的商品配送设施落后,配送体系不完善,使流通费用较高;农产品运输渠道技术含量低,造成农产品的实体与价值损耗,增加了流通成本。最后,农村流通环境管理体制落后。农村流通领域的监管政策与法律制度不完善,使农村商品市场面临无法可依、监管不严的现状,农村商品流通的正常秩序被扰乱,且农户及农业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机理流通形态是商品交换的成熟形态,既连接生产与消费,又独立于二者存在。流通产业的主体是生产商、流通商、消费者,客体是产业规模、经营效益等,通过促使生产与消费达到统一来实现交易。流通对消费的直接影响体现在消费对零售流通的依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不会直接接触,要经过批发、分销、零售等环节才会完成商品交易,即商品必须第1页共5页要经过流通环节,以流通为纽带连接消费者,才能最终实现消费。零售阶段是消费者与商品直接接触的环节,承担零售流通的主体零售商,采用实体店或线上营销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所需商品与服务。在零售阶段,商品种类、销售价格、服务体系都直接影响消费行为,这种作用在农村消费市场尤为明显。农村居民消费分为生活消费与生产消费,流通环境对于不同性质的消费影响也各不相同。流通环境促进农村消费的作用路径如图1所示。(一)流通环境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影响首先,农村消费品的零售商是农村流通组织的主要构成部分,基本由超市、农贸市场、夫妻店组成。当零售商能保证其提供的商品种类和质量时,可以降低农村居民购买搜寻成本,且实现农村居民对商品的储存、保管,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进而刺激农村居民消费。其次,流通组织的经营规模决定其营业选址,当流通组织距离农村居民较近、经营规模较大、内在购物环境舒适且流通效率较高时,会节约农村居民的时间和空间成本,并诱导农村居民产生消费动机。最后,农村消费品零售商通过开展商品配送服务和售后服务,可缩小城乡差距,丰富农村消费者的商品消费知识,同时节约物流成本,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安全性。(二)流通环境对农村居民生产消费的影响流通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购买农具和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必须通过流通,而农业生产的成本直接受到价格、质量以及流通速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农户收入,也间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我国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运输和信息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对于农户生产、销售来说,科学信息指导匮乏,造成产销脱节情况较多,这些情况都极大影响着农村生产消费。(三)流通环境基础设施对农村消费的影响流通环境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运输与信息体系。首先,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都受到物流影响,商品下乡、农业生产的产前和销售都依赖于物流。农村消费对物流的强烈需求,体现为快速运输、仓储和商品终端配送环节,保障物流促进工第2页共5页业消费品进入农村零售,使农村居民消费及时快捷。但是零售商能力有限,要满足现有物流需求,必须依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