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些触目惊心的问题食品通过媒体被相继曝光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质疑达到了“望食却步”的程度。作为监管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工作的工商部门,如何开展对问题食品的围剿,整治餐桌污染,重新树立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至2003年底,全省工商系统建成了“三位一体”的食品质量检测系统,从此步入了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新阶段。本文以岱山为例,就海岛地区检测工作开展以来的运行情况及今后发展方向作一探讨。一、检测工作开展情况XX县区工商局食品质量检测点成立于2003年底,检测点设在XX县区中心的高亭农贸市场,配有专职检测人员2人。该局的食品质量检测工作起步虽晚,但起点较高,目前开展的检测内容有蔬菜中的农药残留、水产品、水发产品中的甲醛、粮食制品中的吊白块及有关食品中的二氧化硫共四项定性检测项目,检测范围为高亭农贸市场和高亭第二农贸市场,每天检测各类食品质量15批次左右。今年来,检测点通过每月制定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质量检测工作,已开展对各类食品的检测共计5012批次,其中农药残留项目3210批次、不合格87批次,甲醛、吊白块、二氧化硫项目1802批次、不合格54批次,直接销毁不合格食品828公斤。同时,该局加强检测工作宣传力度,不仅每天在市场显要位置公告检测结果,还通过每二个月发布检测报告以及每周一晚在岱山电视台公告一周检测结果,警示违法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不断增强群众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极大地提高了食品质量检测点的社会知名度。在此基础上,紧紧依托食品质量检测手段,在市场内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执法工作,先后查处了年糕加工中使用焦亚硫酸钠、豆芽中添加“保险粉”、用胡萝卜冒充蟹膏并添加“保险粉”欺诈销售蟹糊、用红色染色剂浸泡水产品、在熟肉制品加工中违法使用着色剂以及第1页共4页销售含有二氧化硫或甲醛的榨菜、泡菜、干黄花菜、腐竹、熟鱼片等一大批违反食品质量安全案件,有力地打击了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欺诈等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取得了整治餐桌污染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许。二、检测工作存在问题1、检测手段落后,检测内容相对偏少。目前检测点开展的农药残留、甲醛、吊白块以及二氧化硫四项检测项目,均属低级的定性检测,设备比较简陋,主要依靠目测来定位,准确率不高,而且对目前食品质量问题中常见的化学品如亚硝酸盐、苯甲酸钠、双氧水,着色剂如日落黄、柠檬黄以及其他防腐剂根本无法检测,以目前的检测手段将难以适应更高要求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检测经费不足,检测范围比较狭窄。食品质量检测工作是一项注重社会效应的“民心工程”,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维持正常运转,据测算仅试剂一项支出每年就需要2万元以上,按照目前的检测水平,不仅检测范围只限于高亭XX县区的高亭农贸市场和高亭第二农贸市场,每天的检测批次也只能维持(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在15批次左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3、配套制度不全,宏观的检测体系尚未形成。一是没有形成覆盖全县网络的检测网络,仅靠一个小小的检测点来支撑食品监管大旗,显得势单力薄;二是与检测工作互相支持的市场巡查、市场准入、市场预警、信用记录等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种有效的监管机制还不能完全为检测所用。4、检测不具权威,部门之间缺乏协作。工商部门目前的检测与卫生、技术监督等部门的鉴定根本不在一个档次,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检测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作为法定结论直接引用,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工商部门开展食品质量检测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全县各职能部门在食品监管上还没有形成合力,往往是各管各的、各查各的,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监管体系,而且相互之间的支持和配合也不够,我们曾经多次碰到因复检难而舍近求远的事,不仅增加了监管成本,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监管第2页共4页效率。三、检测工作发展对策1、明确发展目标,继续推进检测工作建设步伐。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坚守食品监管这块阵地不放松、不退缩,一方面,要根据实际,制订海岛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