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隐性德育效能的创新思维和可行途径隐性德育是指在相应机制的作用下,全体教育工作者利用各种资源把德育目标融入环境、职能、活动等路径,采取潜隐内容、迂回施教、自主感受等方法,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愉悦地完成德育过程的教育模式,是由实施主体、受教客体、相关资源、基本路径、教育方法、运行机制所构成的教育系统。提升隐性德育的效能,一要明确效能的要素;二要有创新的思维;三要有可行的途径。效能要素1.构成部分高校隐性德育的效能,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教育能力;二是教育效果。教育能力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学校领导的能力,如明确德育目标、造就校内环境、落实具体工作、建立相关机制等;教研人员的能力,如开发隐性课程、研究德育路径、辅导学生心理等;管理人员的能力,执行培养方案、管理学生事务、组织社会实践等;服务人员的能力,如维护教学设施、配套教辅工作、完善生活环境等。教育效果主要反映在4个层面:学校目标的实现度,能否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适用人才;隐性德育的影响度,能否通过相关路径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感悟;社会需求的满足度,能否让所培养的人才为社会创造效益;时代发展的适应度,能否保证所培养的学生顺应时代的潮流。2.影响因素高校隐性德育效能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主体、客体、环境。主体因素包含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机制、教育能力等。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内容是否得当、教育模式是否有效、教育机制是否配套、教育能力是否到位,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隐性德育的效能。其中教育能力的影响比较关键,因为其他各项基本上都由教育能力所决定。客体因素包含需求意向、品行层次、心理状态、个性差异等。需求意向主要是指学生接受教育的偏好,如对内容、方式、路径的认可;品行层次主要是指学生道德行为的水准,如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心理状态主要是指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如积极向上或颓废低迷;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个性差异主要是指学生性格趋向的类型,如开朗合群或孤僻自闭等。其中需求意向的因素相对重要,因为如果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路径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环境因素包含校园氛围、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校园氛围,如校风校貌、教工表率、师生关系等;家庭背景,如是否有正确的家教、和睦的关系等;社会环境,如时代的发展趋势、主导的观念走向等。其中,校园氛围的因素比较现实,因为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感受与校园的氛围息息相关。3.制约关键从理论角度看,能力既是决定效果的基础,也是体现素质的标志。因为就效能构成而言,教育效果受教育能力制约,教育能力的大小决定教育效果的优劣;就素质而论,素质是内涵,能力是外显,缺少内涵就难以外显。素质是能力的根本,能力强是素质高的外在映像。能力在效能中的主导地位和在素质中的从属地位,显示了素质和效能的关联性,衬托了素质对效能的决定作用。由此可见,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效能的基础,因此素质是效能的制约关键。从现实层面看,高校工作者的素质对隐性德育的效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调查表明,有九成以上的学生认为高校工作者素质与隐性德育效能的关联性很大或有些关联性;有八成多的学生对“效果由能力决定,能力则由素质决定的”观点完全认同或基本认同;超过九成的学生承认高校工作者的素质状况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影响或有些影响;过半数的硕士生认为影响德育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能力不到位”。通过理论上逻辑关系的论证和现实中客观状况的佐证,不难得到以下的推断:高校工作者素质是制约隐性德育效能的关键所在,高校工作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隐性德育效能的大小,素质越高效能越大;反之亦然。因此,要想充分发挥隐性德育的效能,就必须从努力提升其素质入手。创新思维1.以育人的理念为着眼点理念是素质的前提,有了正确的理念,才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提升高校工作者的素质,必须从更新理念做起。育人的理念表现为教育观、学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