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摘要: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是一个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关键阶段,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道德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正确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策略以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关键词:道德教育;概念;德育问题;教育策略一、道德教育的概念1.道德教育道德教育(moraleducation)指在一定社会里,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将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给人们。即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等看做构成道德品质的几个基本要素。2.小学道德教育小学道德教育是指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展开的道德教育,让小学生通过道德教育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教育。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二、小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道德教育目标过于宏观,可操作性不强从小学德育纲要规定的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中不难看出其规定过于宏观,过于重视对小学生爱党爱祖国的感情的培养。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差,导致即使在小学生中强调了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小学生也很难自然萌发这些情感,更不可能上升为爱党爱社会主义的行为。我国的德育,是一种理想化的德育,有些脱离了小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缺乏对儿童日常生活及意志品质的具体要求,从而导致它有了不真实的一面。2.道德教育以空洞的说教为主,缺少道德实践我国很多幼儿从小就开始学习文明礼貌、背诵古文经典《三字经》、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千字文》等。一入小学就开始学习各种规范条例,在课上课下于无形中接受老师的道德教育,可是这些主要以空洞的说教为主,缺乏践行。小学生的课程中设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而且成为小学生考试科目之一,这些科目的开设让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上有了知识积累,知道了哪些是合乎道德的,哪些是不合乎的。但是,小学生的太多行为是不道德的,在道德践行上做得很差。作为小学生应该懂得尊老爱幼、不乱丢垃圾、文明有序等,可明白这个道理、在考试中都得到高分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做到言行合一。3.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道德影響不一致学校开设思想品德课,为小学生制定了各项行为规范,老师也处处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在学校学生遵守纪律,尊重师长,热爱同学,各种行为都是合乎道德要求的,可是回家后这些良好的行为却都化为乌有。在家不知道体谅父母、尊重长辈,不知道帮父母分担家务,和在学校里判若两人,使学生有了两面性。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长辈溺爱孩子,没有给孩子一个良好的道德实践氛围,使家庭和学校道德影响不一致。有些家长的不道德行为直接影响孩子,若不能重视自身的行为,不能严于律己,教育孩子时就没有说服力,孩子也就很难听从。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的小环境,而社会作为一个生活的大环境,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人的各种陋习都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道德养成,使他们不能正确的理解是非对错,这样,反而使社会这个大环境起了反作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道德影响的不一致是目前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三、道德教育教学策略1.借鉴国外经验,从国家层面不断完善小学道德教育体系现今,我国小学教育目标过于宏观、可行性不强这一问题,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新加坡的道德建设被誉为世界上道德建设成功的典范,借鉴新加坡德育经验对我国小学道德教育有积极的推进作用。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与法律相结合,借用法律的强制力来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例如:在我国乱丢垃圾的现象到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