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生社团为平台培养高校贫困生健康心理【摘要】目前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人数逐年增加,家庭贫困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而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手段,在大学生活中体现着自己的优势所在。借助社团的力量,寻找有效的培养途径,使高校贫困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笔者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词】大学生社团;贫困生;健康心理据我国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由于长期受到经济方面的压力,他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容易情绪低落、敏感多疑,长期下来,不但会影响贫困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还会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理疾病。目前在校园中活跃的各种社团活动,也在通过自己的力量调剂着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这在推动贫困生培养健康心理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一、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解析(一)敏感多疑。敏感心理是贫困生最突出的异样表现。因为家庭贫困,经济地位较低,心理负荷较重,于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怕别人议论自己的不足,有时特别多疑。在和同学共处时,也易被同学有意无意间伤到自尊心。贫困生内心设防严重,时间久了,也就越来越不愿与同学交往,和同学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形成多疑心理并且胆小怕事。(二)自卑自负。贫困生大多数是来自农村欠发达地区、单亲家庭或遭遇意外变故的家庭。他们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没有和谐的家庭氛围,缺乏他人的关注,有时甚至受到排挤歧视,这就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在自己的生活中就会全部武装自己的内心,敏感的心理就会形成自负的心态,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既自卑又自负。这样的扭曲心理很难使他们在集体中融入,严重的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三)择业心态迷茫恐惧。就业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的首要问题,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开放的社会,双向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择的就业观,都给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提出着新的要求。一方面社会在对各行各业的就业人才提出严格较高的要求,这给贫困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就贫困生本身而言,家庭困难,生长环境所限带来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欠缺,底子薄弱,加之负担重,压力大的心理因素影响,都给他们的择业造成了巨大的迷茫和恐惧。二、大学生社团特点分析(一)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学生社团作为自我组织的一种存在形式,人员的来源不受大的限制,学生都有权利选择自愿参加任何一种社团,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形成。一方面,较强的自主性,使参加者可以基于共同的爱好、兴趣、习惯,自由的参与不同的学生社团;一方面,学生社团能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到同一个团体中来,大家可以相互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是交流和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思维活跃新颖。每个社团都有存在的宗旨和目标。各自的思维从理念上,形式的实施上,都表现出了巨大的活力和新颖。不恪守于各种教条主义,每在开学之际,新生加入时,总是利用各种点子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别具一格的宣传,招募新成员。与此同时,社团每年都会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在活动的举办形式上、内容上都会发生变化,新人新力量,提新点子,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体现了无限的活跃性和新颖性。(三)知识专业,社会性强。大学生社团的活动可以分为知识专业性、娱乐性、实践性等多种。对于知识专业性社团,依托的是专业特长,是热衷于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的。如书法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心理咨询室等,都体现了专业化的特点。参加此类社团,成员可以不断的学习上进,体现一定的专业技能,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强化知识,是一件一举两得事情。在实践社团中,可培养社会责任感,积累实践经验。为就业积攒能力,做充分的准备。三、大学生社团平台下贫困生健康心理培养的途径探究高校贫困生的各种不健康心理现象,可以结合大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发挥其特点及优势所在,通过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社团活动,以此达到健康心理的培养。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