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经验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着重强调从思想上建党,通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道德培育等多种途径,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实践中,确立起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建成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思想保障,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奋斗目标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延安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实现共产主义就是党的政治主张,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政治经济纲领。其最高的纲领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明确要求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事业“永久奋斗”,所谓“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陈云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中,则将“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作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首要标准,并提出,“不是每个积极参加抗日战争的人都可以成为党员的。要求加入共产党为党员,必须是承认党纲,并且愿意献身于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分子”。崇高理想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共产主义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离开阶段目标的理想,再远大也容易沦为空想。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终和远期目标,它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但是,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现阶段的目标就体现在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夺取新民主义革命胜利而奋斗上,如果不为这个目标奋斗“而空谈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所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同时,紧紧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相结合,与当时的革命斗争任务相联系,明确了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走“经过民主主义到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由之路,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时代主题有机结合了起来,与党当时的阶段纲领有机结合了起来。抗日战争时期,针对“速胜论”和“亡国论”思想,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提出经过持久抗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科学论断,让民众对抗战的前途充满了信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并在军民中开展“蒋必败、我必胜”的宣传教育,坚定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决心。可以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极具凝聚性的革命话语系统。这样的话语阐释体系,使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军民看到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民族利益之间的依存关系,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战斗积极性与革命热情。也正因如此,延安培养的干部,才成为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成为解放战争打败蒋家王朝的主力军,成为建设新中国的核心骨干。美国学者费正清也认为:“毛泽东在延安成功的秘诀,是把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的灵活性。”远大理想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不仅体现在轰轰烈烈的壮举中,也体现在具体实际工作中。理想只有与实践结合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苦干实干才能变成现实。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宣传共产主义、坚信共产主义的同时,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落实到当前实际工作中,落实到理解和执行党的现行政策上。1939年,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从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这一目的出发,要求共产党人必须把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落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