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形势下我国民兵体制建设改革作者简介:龚光雄(1975—),男,湖北广水人,转业军人,研究生,政工师,研究方向:国防教育、军事教学。摘要:新形势下的民兵体制已无法适应现实国防建设需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分工不明,亟须改变民兵体制,统筹预备役后备力量体系,精简军事机构,加大国防力量建设,以十八大精神为牵引,为我国和平崛起奉献力量。关键词:民兵;后备力量;改革民兵作为我国国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平战时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大力发展的今天,后备力量分工不明细,训练对象假大空,整组训练效能低下,职能军事机关重叠,作用不明显,国防经费大量受损,令人十分痛心。改变目前民兵体制为预备役建制,取消民兵体制,统筹预备役建设;精简省军区、军分区机构,建立健全预备役师;加大县级和高校预备役团武装部建设,强制实施适龄青年的预备役训练时数;制度化推动兵源补充向高校集中,加大高校预备役建设和国防知识系列教育训练;推进应急队伍向社会专业人群集中,将应急队伍建设交给地方;推进储备队伍向规模化企业青年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发挥转业退伍军人储备功能,大力推进转业退伍军人编入预备役队伍建设。一、纵观国内外民兵现状,我国依然在延续传统国内外民兵现状不尽相同,在补充兵源,调整为应急军人,应急维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人民战争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民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进一步适应了现代化战争的需求,民兵体制编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外民兵在发达国家已经弱化,欠发达国家还有保留,都在国家建设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二线后备力量的民兵建设逐步被一线常规力量所取代。我国民兵体制编制与其说是新时期的后备力量,不如说是延续老传统的产物,严重影响了军队现代化建设,人员不齐,管理混乱,分工不明,训练走过场,导致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让国家有限的军事经费未能用到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该用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应急需要的是专业队伍,而不是没有任何专业训练的民兵队伍,需要坚强有力、执行力强的有组织的队伍,而不是东拼西凑的民兵队伍。社会越是高度发展越是需要精细化的分工。民兵工作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加大预备役队伍建设力度,调整预备役队伍建设,尽快消除民兵体制建设。现行我国民兵体制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是整组对象在位率不高,无法与社会生产相协调。二是整组的对象专业不够,无法适应军队现代化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国防建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新的武器装备和国防现代化急需的专业分工,民兵队伍因大多是临时召集的社会人员,缺乏最基本的系统的国防技能和国防理论知识,远远跟不上一名经过系统学习的高校大学生,而这一部分大学生却往往被各级国防机构所忽视。按照现行的基干民兵训练15天的情况,很难达到相应的支援应急储备功能。三是各级训练费比较低,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多的对象从社会临时抽调,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导致全国各级各类单位,尤其是乡镇街道整组对象东拼西凑,甚至出现无数的假大空现象,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训练效果,造成国防经费大量浪费。二、民兵体制在国防建设体系中的意义按照我国武装力量组成,由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组、预备役组成,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肩负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民兵依然被定为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实际基层民兵整组、训练,效果值得商榷。目前我国民兵编有应急分队和高炮、高机、便携式防空导弹、地炮、通信、防化、工兵、侦察等专业技术分队,担负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重大任务存在不确定性。进一步着眼未来战争需要,谋求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亟须改变我国现行民兵指挥、编制、体制模式。取消民兵称谓,实际增强预备役的储备功能,执行在战时立即投入战斗。1适应国际形势需要,急需打破现有民兵体制建设我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