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废弃物“魔法师”陈冠益,博士,教授,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生物基油气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生物质燃气燃油技术工程中心主任。202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2020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2020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0年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20年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质能高效利用技术与理论。围绕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过程,系统开展了生物质超分子结构解聚机理、分级热解气化过程模拟、参数优化、焦油活性准则界定与释放机制的研究,解析了生物质燃气火焰结构与稳定性对后续燃烧的影响;创新提出磁性整体细胞催化体系制备生物柴油工艺、生物质全组分转化制备生物燃油,揭示了雾化甘油对生物质热解气化的促进作用机理、提高转化率、燃油收率和品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0年获天津青年五四奖章称号,2020年获天津市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20年获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等。专家简介:“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在许多人的儿时记忆中,农田中高高的谷堆里有着挥之不去的一抹乡愁。然而如今,这饱含乡愁的谷堆所产生的大量秸秆却成为空气污染的一大元凶。据悉,我国每年产生农林废弃物约12亿吨,除还田、饲料等用途,仍有超过50%露天焚烧,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量浪费。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冠益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从小目睹了生物质废弃物焚烧给环境以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能够成为一名“变废为宝”的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魔法师”是他从小的梦想。于是,他在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领域钻研20余年,如今已在这一领域栽培下一片环保、节能的绿荫。结缘生物质废弃物炊烟中的记忆1970年6月,陈冠益出生在江西省玉山县岩瑞镇宅前村徐村坞小组,一个尚属偏僻的小乡村。那里水源充足,却季节不均,通过乡亲们的勤劳作业,算得上是富产水稻之乡。在陈冠益的记忆中,家乡稻米的口感一般,但是秸秆颇多。小时候,每家每户都会用稻秆作为燃料来炊事做饭,浓浓的黑烟与母亲偶尔的咳嗽声给儿时的陈冠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时候,他的脑中便时常闪现念头:能否把稻秆烧得干净些、让火苗再旺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煤、燃气、煤气、液化气的使用日益广泛,人们对秸秆燃料的粗放式需求大大下降。同时由于秸秆集中收集处理的成本高,机械收割留茬较高,会影响下一季农作物的播种,因此村民普遍选择露天焚烧秸秆,既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出于对农村的热爱以及儿时的那份执着,陈冠益对生物质废弃物的能源利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走上了致力于村镇生物质废弃物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科研道路。1992年,年仅22岁的陈冠益进入浙江大学,拉开了硕士与博士学习的序幕。从1994开始,在导师岑可法院士的超前学术引领和谆谆教导下,陈冠益在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开启了生物质废弃物利用的研究旅程。呼应儿时的丝丝灵感,陈冠益开始对秸秆热解技术进行研究,之后又对秸秆气化技术进行研究。1998年博士毕业后,陈冠益选择去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做博士后,开展了地沟油利用与生物柴油技术的研究,并对地沟油的利用进行了一系列车用评估研究。1999年?2020年,在家乡情结和为理想奋斗的驱使下,陈冠益远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elft),成为高级研究人员,继续从事生物质气化等能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并最终为解决传统的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面临的困境,开发设计出两段式可控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使生物质燃气热值显著提高,焦油浓度得到一定控制。十余载攻坚克难废物变宝物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