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教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的产生原因和条件.2.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3.理解电阻的定义式,掌握欧姆定律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知道导体的伏安特性.(二)能力目标1.通过电流与水流的类比,培养学生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2.掌握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方法,培养学生依据实验,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电流产生的历史材料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知识规律的形成要经过漫长曲折的过程,培养他们学习上持之以恒的思想品质.教学建议1.关于电流的知识,与初中比较有所充实和提高:从场的观点说明电流形成的条件,即导体两端与电源两极接通时,导体中有了电场,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知道正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势高处向电势低处运动,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电势高的一端流向电势低的一端,即在电源外部的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2.处理实验数据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变量,通过计算法和图象法来出来处理数据,加强学生对图象的认识,进一步学会如何运用图象来解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分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以加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对本节重点──欧姆定律的理解3.欧姆定律的讲法与初中不同,是用比值定义电阻R的,这种讲法更科学,适合高中学生的特点电阻的定义式变形后有些学生会产生歧义,认为电阻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要注意引导解释.4.要求学生知道公式,从而知道电流的大小是由什么微观量决定的.在本节的“思考与讨论”中,希望学生能够按照其中的设问自己推导出公式,以加深对电流的理解.如果学生自己推导有困难,希望教师加以引导.5.对于导体的伏安特性是本节的难点,应该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并尽可能的多举实例以加强对知识的深化.教学设计方案欧姆定津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流形成的条件.2.掌握电流强度的概念,并能处理简单问题.3.巩固掌握欧姆定律,理解电阻概念.4.理解电阻伏安特性曲线,并能运用.二重点、难点分析1.电流强度的概念、欧姆定律是教学重点.2.电流强度概念、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三教具学生直流电源(稳压),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开关,待测电阻.四主要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电场,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促使电荷移动,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如:静电场中的导体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之前,其中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也有电荷定向移动.由于电流与我们生活很密切,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认识它,这节课我们将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电流作进一步了解.(二)教学过程众所周知,人们对电路知识和规律的认识与研究,也如对其他科技知识的认识与研究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过程.18世纪末,意大利著名医生伽伐尼受偶然发现的启迪,经进一步研究后,已能利用两种不同的金属与青蛙腿相接触而引起肌肉痉挛,于是伽伐尼电池诞生了.但他对此并不理解,认为这是青蛙体内产生了“动物电”.伽伐尼的发现引起了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研究,伏打于1792年将不同的金属板浸入一种电解液中,组成了第一个直流电源──伏打电池.后来,他利用几个容器盛了盐水,把插在盐水里的铜板、锌板连接起来,电流就产生了.1.电流(1)什么是电流?大量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电流形成的条件:例如:静电场中导体达到静电平衡之前有电荷定向移动;电容器充放电,用导体与电源两极相接.①导体,有自由移动电荷,可以定向移动.同时导体也提供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路”.导体包括金属、电解液等,自由电荷有电子、离子等.②导体内有电场强度不为零的电场,或者说导体两端有电势差,从而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③持续电流形成条件:要形成持续电流,导体中场强不能为零,要保持下去,导体两端保持电势差(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使导体中有持续电流.导体中电流有强有弱,用一个物理量描述电荷定向移动的快慢,从而描述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