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德育的异化摘要:德育实效低下一直是困扰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大问题之一,其中既有社会原因,又有学校教育原因。就教育内部原因来看,德育异化是德育实效低迷的主要原因,异化的德育主要表现在德育概念边缘化、目标神圣化、内容政治化、方法教条化。关键词:学校教育;德育;异化作者简介:曾祥志(1977-),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女子学院,讲师;赵淑媛(1983-),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女子学院,讲师。(湖南长沙410004)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20)13-0134-02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话题,近年来,学校做了大量德育工作,但总体效果不甚理想,青少年道德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乏、社会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对教育的指责也不绝于耳,德育实效低下一直是困绕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大问题之一。我国学校德育为什么会陷入困境,这其中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原因。就教育层面来看,德育异化是一个主要原因。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德育异化是指品德教育的根本意义发生了改变,脱离了原有的意义。在当代中国,学校德育已经发生了异化,主要表现在德育概念边缘化、目标神圣化、内容政治化、方法教条化。一、德育概念边缘化提到德育,中国人会就理所当然地想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想到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想到思想方针政策教育,似乎这是德育的全部内涵。那究竟什么德育?王道俊在主编的《教育学》[1]中指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此外,有些书上还把青春期教育、心理咨询与指导,也列入德育范围,我们称之为“广义的德育”。一般来说,在西方国家,德育即道德品质教育,它与政治教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育、法制教育、公民教育等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我国则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未成年人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念的形成都归入德育。个人品行的形成、思想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和政治立场的形成、觉悟的提高并不是一回事,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本就是两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形态,其形成过程也各有不同的规律,如果用“德育”包容这几种教育,其结果会导致德育的模式方法简单化,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用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等一统德育过程,导致德育的泛政治化。这种德育概念的出现,并不是什么自然现象,其根源正如张楚廷先生[2]所说:“德育被大大地泛化,就像政治曾经在中国被大大泛化过那样……”。那德育是指什么?德育是关于善的知识。在《哲学大词典》中是指“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仰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在现在的学校德育中,品德教育被排在“广义德育”的末位,实际上,德育被边缘化了。现有德育理论和实践中,一方面是思想和政治教育在不断得到强化,另一方面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却在不断地被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取代了品德教育,其后果是很多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淡薄,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素养。为什么天天强调德育工作,学生的德育水平不见提高,德育概念的改变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们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品德教育。二、德育目标神圣化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活动结果的具体要求,德育的全过程服务于德育目标。德育目标设置得合理与否,决定着德育过程和德育效果。德育的目标是什么?先要讨论一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于德育总目标是什么,根据教育的目标推测相应的德育目标,应该是要建设者和接班人热爱社会主义和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际上,中小学生不能很好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果不能理解,就不能从内心认同和接受,对于大学生,能理解共产主义,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