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P85-P87及习题4.2。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在活动中,让学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悬念导入。(4分钟)1.复习。什么是三角形?2.准备几个小木棒,抽出三根请学生组成三角形。看能不能围成?(不能围成),引出本课的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二.互动新授。活动一: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大小关系。(1).请观察老师的操作,为什么这三根小木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课件展示。(2).那怎样的三根小木棒才能级成一个三角形呢?课件展示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5分钟)画图验证。知道两点间线段最短。练习:课件展示5组数据,看能否围成三角形提练:回头反看这五组数据,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是否能组成三角形?(只要满足较小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若不满足,则不能构成三角形.)活动二: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长度的大小关系观看上面五组数据,其中三组能组成三角形。观察分析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啥关系?师生共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并引导学生提练得出(只要满足最长边与最短边之差小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若不满足,则不能构成三角形。)活动三.三角形按边分类1.例(即拓展练习):有两根长度为6CM和9CM的木棒,取长度为多少的木棒才与原来的两根木棒能摆成三角形呢?(5分钟)总结得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在3CM到15CM之间。2.第三边取值为多少时?会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6CM或9CM)3.三角形按边分类(4分)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其各基本要素分别是什么名称?师生共同说出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并给出定义。等腰三角形概念: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也叫做正三角。正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课堂练习。(6分)习题4.2第二题。四.课堂小结(4分)五、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