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顿·亨特制作:城关中学张老师一、学习目标1、正确地朗读课文。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3、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二、学习重点1、复述故事情节。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字词练习字字词词练练习习jièsǒngyūníngchuònàhǎnlínxúnyūnxuànyìyì默读文章后回答下列问题: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2、故事发生距今多久?57年前3、故事发生在当时的什么时间?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4、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天气闷热,想找一些新的花样来玩。5、“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因为8年来“我”一直有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6、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两个孩子分别叫什么?一共有6个小男孩。内德和杰利7、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大约只有20米高;约为6.7米(因为小岩石架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8、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岩石架了吗?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是的;不是;“我”9、“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我”爬到岩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10、谁叫来了“我”的父亲?杰利11、“我”是怎样脱险的?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12、“我”现在多少岁?65岁(当时是8岁,时隔57年,所以8+57=65)辩论赛辩题:“我”是个懦弱的孩子吗?正方:“我”是个懦弱的孩子反方:“我”不是个懦弱的孩子要求:正反和反方均可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双方再确定3位辩手。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观点、态度分为两个阵营。双方就自己的观点,用文中具体的描写或叙述为证据,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思考、讨论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3.课文什么地方写“我”再走一步?“走一步”和“再走一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4.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5.“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6.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爬悬崖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走一步再走一步▲启示:启示: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经验: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1.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借鉴的?详略得当、以事寓理、以小见大。练习检测:1.课文主要写“我”()的过程,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的心理。跟小伙伴们爬悬崖伸、探、踩小心翼翼2.文中两次写到“啜泣”,含义不同。第一次是()第二次是()。恐惧、伤心惊喜、委屈、感动、余悸、成就感3.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细地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继而是(),随后是()最后是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亳无信心4.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萌发信心信心大增成就感变角色——认识人物分别以内德、杰利、父亲的口吻讲述这一故事,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例如:1、内德是那些不关心“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他也是那些无情地嘲笑“我”的孩子们当中的一个,在他和其他几个孩子眼中,“我”是一个可笑的“胆小鬼”,他在这整件事情当中,心里是怎样想的?怎么说的?事后有没有再认真反思过自己?2、“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明明“有点不放心”,还是走了,他心里怎么想?他后来又是怎样对“我”的父亲讲述这件事?3、父亲发现弱不禁风的孩子这么晚了还没有回家,他心里怎么想?在赶往悬崖的路途当中,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跟杰利谈了些什么?变结局——拓展思维我们试着作出种种有可能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