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法国大革命》法国雅各宾派执政时,实行了恐怖政策。为什么要实行恐怖措施,如何评价恐怖政策?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利用雨果的小说《九三年》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雨果的历史背景。可以说雨果(1802—1885年)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雨果曾歌颂波旁王朝复辟,后又热情赞扬“七月革命”。二月革命后,雨果逐渐成为了共和主义者。当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时,雨果参加了反政变起义。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后,雨果被迫流亡国外,但仍坚持斗争,直到普法战争爆发才回到法国,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愤怒谴责政府对公社社员的屠杀。郑克鲁在《九三年》的“译序”中是这么写的:雨果在写作之前阅读了尽可能多的历史材料。关于大革命时期布列塔尼地区的叛乱,他看了皮伊才伯爵的《回忆录》(一八0三—一八0七),杜什曼•德斯波的《关于朱安党叛乱起源的通信》(一八二五)。关于救国委员会的活动,他参阅了加拉、戈伊埃、兰盖、赛纳尔等人的回忆录。关于国民公会,他参阅了《日通报》汇编。他研读了米什莱、路易•布朗、梯也尔、博南的著作……他还使用过拉马丁的《吉伦特党史》,阿梅尔的《罗伯斯比尔史》和他的朋友克拉尔蒂著述的《最后几个山岳党人史实》,另外,赛巴斯蒂安•梅尔西埃的《新巴黎》给他提供了一七九三年的法国生活和堡垒建筑的宝贵材料。可见,雨果是在掌握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以一种特殊的政治眼光来撰写《九三年》的,使得这本小说有了真实的历史背景和极强的可信度。在这部小说中,雨果总体上对法国大革命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具体情节上,《九三年》又尽力施展出了叙述翔实的特点。比如雨果详细描述了革命斗争的残酷性:保王党叛军提出“杀掉,烧掉,绝不饶恕”的口号,平均每天枪杀30个共和军,而且纵火焚烧城市。保王党在一些落后地区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农民的愚昧落后是贵族发动叛乱的基础。例如农妇米歇尔·弗莱夏既不知道自己是法国人,又分不清革命和反革命,她的丈夫为贵族卖命,断送了性命;乞丐泰尔马什明知政府悬赏六万法郎,捉拿叛军首领朗特纳克,却把他隐藏起来,帮助他逃走。面对这种社会状况,共和军以牙还牙,绝不宽大敌人。在雅各宾派内部,三巨头——罗伯斯比尔、丹东、马拉,虽有政见分歧,但一致同意采取强有力手段,主张“恐怖必须用恐怖来还击”,因为他们知道要保存革命成果,就不得不用暴力来对付暴力。关于三巨头的一次会议,雨果是这样写的:一七九三年六月二十八日,在(小酒馆)后间的桌子旁边坐着三个人。……第一个人叫罗伯斯比尔,第二位叫丹东,第三位叫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