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松果》说课稿孟家镇中心小学张宏洋《采松果》说课稿张宏洋一、说教材:《采松果》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另一部分是两位数减一位数。这两部分内容呈现在同一情境图——“采松果”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结合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探究,通过经验类推、假设、“摆一摆、算一算”等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这样设计有助于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同时用加、减法来解决问题,这也有助于加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在计算方法上,教材没有把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应用旧知识,自主解决新问题,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练一练”中题目的设计呈现依次递进形式。第1、2两道题,配以生动活泼的情景,减少枯燥乏味的单纯计算感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既练习了口算,又培养了应用数学的习惯和能力。第3题的计算题,让学生在利用所学进行口算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计算方法并加以内化。第4题的几组题目暗含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是使学生对此有初步的体验,要引导学生在计算中自主发现,并尝试延伸举例。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完成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掌握这一新知识。另外经过上半学期的目标性训练,学生已具有了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性学习。但是,对于单纯的口算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便显得尤为重要。三、说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方法:通过讨论、交流、表达、观察来激发学生充分学习本课知识,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的同时,还要发挥交流学习的作用。四、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五、说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握退位)的计算。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课:一天,太阳出来了,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出来玩耍。松鼠妈妈想看看小松鼠“采松果”的本领有没有进步。于是他提议要和小松鼠比赛采松果。经过激烈的比赛,比赛结果出来了。大家一起看看:他们的比赛结果是什么?2.提问:图片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课伊始,趣已生。这里力图创设一种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轻松和愉悦。)(二)讨论探究1.提出问题:你们猜一猜,它们各采了多少松果?看着这个画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和谐平等的交流气氛,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每个孩子得以畅所欲言。虽然有些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一样的,但是学生敢于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述,一是说明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另外一个是表明学生的思维是明确的,并且能够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来表述同一个问题。教师没有把学生的问题局限在一种表述方式上,给学生留出了极大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验证的空间。)(1)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提问。(教师板书: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问:怎么列式计算?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师板书:25+4=29(个)(2)板书: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三)组织活动,探究新知1.教师根据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