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史记》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名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司马迁,字子长,自称“太史公”。西汉伟大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全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内分体例:《本纪》12篇,记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30篇,主要记载贵族王侯的史事;《列传》70篇,官吏、名人以及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还记载了一些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历史。《表》10篇,把错综复杂的史实用简明表格谱列出来;《书》8篇,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宠姬,名虞。有美色,善剑舞。公元前209年,项羽于吴中起义。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常随项羽出征,形影不离。词牌《虞美人》据说得名于虞姬。虞姬弹剑哀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遂伏剑自刎,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几个主要场面情节梳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慷慨悲歌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情垓下之围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项王瞠目而叱之,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勇东城快战“快战”与“决战”快战和决战是不一样的。决战有胜负之分、一决雌雄的意思,也就是还有求胜的想法,快战则只求痛快于一时,不过逞匹夫之勇而已,完全不计后果。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认为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因此,他的快战目的不是为了胜利,而是证明自己。与其是说战斗,不如说是表演。“天亡我,非战之罪”描写出他刚愎自用,缺少自我反省精神的弱点。拒渡赠马赐头义乌江自刎乌江之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项羽的宿命论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本纪》项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少时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人小时候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心理学家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扛鼎图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韩信对项羽的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②印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太史公的评价中文名:性格缺陷:政治错误:军事失败:命运的捉弄:红颜祸水:项羽优柔寡断,匹夫之勇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分封天下,养虎为患鸿门宴会,田父指路儿女情长,沉迷女色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