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认知问题的自我调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是心理发展的核心,帮助教师形成合理的认知方式,调整不良的认知结构,达到认知优化和认知重建,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认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因对自己、他人、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反应并不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由认知而引起的。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常常是受其错误的、扭曲的认知影响而产生的,与其说是某种事件引起了心理问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的认知偏差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因此促进教师心理成长的重心在于改变或修正不良认知,而不是重点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教师不良认知的表现所谓不良认知,是指由认知错误所产生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教师中常见的不良认知较多地体现在对自我、挫折、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念和评价上。影响其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其中,最典型的是对自我的不良认知。教师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两极上。一是高估自我。表现在对自我过分肯定地评价,肯定自我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夸张地看待自己的长处,而对短处则缺乏应有的认识,甚至视缺点为优点对他人又总是过低评价,看不起别人,过多地看别人的不足,无视甚至贬低别人的长处。这些人常常自傲自大、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自我欣赏,表现出过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现实生活中容易与人产生冲突,也容易因为愿望和要求不切实际而导致失败。失败又往往使其对原先的自我评价产生过分的否定,走向低估自我的另一端。认识水平欠缺、过多的成功体验、强烈的优越感,是造成教师过分肯定自己的重要原因。二是低估自我。过低地评价自我,表现在看不到或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俯视自我的同时又总是仰视他人,常常拿别人的优点、长处比自己的短处与不足。表现为看不起自己、不喜欢自己、不容忍自己,一味地抱怨、指责、否定自己。“我越来越讨厌自己,在性格、风格、风度、能力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不善言辞、不会处理事情、又傻又笨、无才无貌”,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写照。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显得自信心严重不足,对有利条件估计不足对困难过高估计,视成功为机遇好,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因而,自卑者或是表现为缺乏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或是为掩饰、代偿自卑而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虚荣心。情绪压抑、心烦意乱,做事既希望成功,又不指望成功,缺乏勇气、优柔寡断,不能正常发挥,屡屡坐失良机。导致教师低估自我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自身客观条件不理想,也有的是因为挫折感导致对自我的评价不足(如以往的挫折经历,现实的挫折,缺乏应有的社会评价和期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