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瘦西湖瘦西湖瘦西湖钓鱼台五亭桥大名鼎鼎的廿十四桥扬州古运河何园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广陵——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旧唐书··地理志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资治通鉴鉴》》斜阳下的五亭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纵游淮南唐张祜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时作者二十余岁。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江淮军败,中外震骇。完颜亮不久在瓜州为其臣下所杀。根据此前小序所说,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背景介绍江湖雅士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作者简介清空是一种诗词的风格,源出宋张炎《词源》推尊姜夔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诵读品味朗读提示:吐字要慢,停顿要长,要读得沉着,荡气回肠。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整体探究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缘由•感慨今昔其他人的评价有《黍离》之悲国破家亡痛在正文前面,作者有一段小序。交代、、和。说明写作的原因,并为全诗定下了的感情基调。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概况凄切感伤《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一章)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二章)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三章)3、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清角吹寒见到——听到——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整体探究4、词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渲染“空城”的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无声冷月寂寞红药――清角吹寒今日扬州景声整体探究昔日扬州竹西佳处春风十里名都昔日扬州今日扬州(繁华)(虚)(衰败)(实)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对比衬托昔盛今衰黍离之悲5、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今日的扬州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整体探究6·造成今昔对比的原因是什么?“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本词写作时间时距完颜亮南侵已有十五年,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整体探究7·下阕抒发了词人什么情感?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缘景明情整体探究8.请大家把词中的化用的诗句找出来。想想使用这些诗句,说明了什么?(表现昔日的扬州富丽繁华)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竹西佳处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赠别杜牧唐代•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