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创生与开发—数学教学随笔(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必须秉承这一理念,用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踏实的创新精神,尝试着从事课程的创生与开放工作,建立学生观、课程观。新课程倡导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照本宣科者。“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其实我们广大教师每天都在从事着繁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无时无刻操着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心,没有一个高枕无忧的。然而,观望者、照本者、专业瓶颈者多的是。不曾想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创新平台,我们要勇于探索,勇于担当,一定要抓准空间,强化创生好这个平台,全力为学生寻求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服务,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们深知:教科书上呈现的教学素材、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过程等一般来说对教师并不是一成不变,一蹴而就的;对学生也不是熟悉的、简单的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有些而是离学生的认知水准、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有些甚至相去甚远。像这样的情况就不利于教师的指导,更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内化了。为此,我认为教师除了抓好教学常规外,还首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与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及编排体系,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的精湛。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把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熟识的教学事例、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全景过程等,而不是完全依教科书上的“样”画教科书上的“葫芦”,也不是生搬硬套活生生地把基础的数学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硬塞进学生脑袋里。原则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能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比如在一节课的导入设计上,或在例题改编上,或在练习类型上,大做文章。我的实践证明:学生很感兴趣。我们何乐不为呢?我的感受是如果我们意识到了参与了这样做了,就会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就会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深化,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正被抛弃,随之而来的数学课程创生与开发的可喜局面将精彩纷呈。总之,在今后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向先进学习,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课程研究,突破自己的高原期。我相信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我更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