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然后就要建立孩子的常规我观察到老师最累的其实不是教育工作,而是处理孩子的常规问题,小版的孩子好像不管怎么说还是不明白老师的要求,大班的孩子是听明白了要求,但就是不遵守。很多老师,特别是带新班老师的嗓子都是沙哑的,因为要不断地说,不断地喊和外国的小班额不同,我国幼儿园的班有30个、甚至更多的孩子,再有耐心的老师,到最后也不得不采用消极的管理,严厉态度。针对常规,最近又有另外一种极端的说法,有些人说“应该让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想进班级不进班,不想吃饭就不吃饭,这才是尊重孩子,我认为这是哗众取宠的及不负责的言论。那究竟如何建立孩子的常规呢常规就是建立文明社会的规则,是为了令大家共同生活的环境更美好而制定的规则,这些规则结合了文明只是,如不能随处吐痰,因为会传播细菌,文明解决矛盾的方法,如不能用暴力,”可以说,常规教育是寻找规律,制定规则的过程和结果,是对生命、生态的认识和尊重,常规也是体现个人素质的主要指标。有些老师任务建立常规就是要用惩罚或奖励的手段让小孩服从班级里的规则,让孩子听话,其实这不是常规的真正意义,是错误的。建立常规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处理矛盾冲突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和学习建立和谐环境的经验。我把幼儿园建立常规的深层意义归纳为这几点,第一,利用低幼阶段孩子“还没有太多自己想法”的特点,运用环境塑造有价值行为习惯,第二利用低幼阶段孩子具体形象思维的固着性,(不会变通的特点),强化或者重新塑造孩子理所当然的秩序感,为以后对生态的认识和尊重奠基,第三到高幼阶段,当抽象思维开始萌芽时,老师就可以教育孩子规则背后的意义是尊重是公平,尊重是有些事情就算你不喜欢也得做,公平是有些事情你不同意的也得全力支持,而判断的基本原则会不会影响别人,同时让孩子学习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学习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为未来融入社会奠基。这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一步,因为只有建立常规意识后,孩子才能够在学校好好学习,以后才能好好融入社会。可以说,建立常规是孩子从以自我为中心到社会群体、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的一个发展过程。而对老师来说,建立孩子的常规是有效教育的基础。但是,只有能够“内化”的才是真正的常规,内化的标准是‘当老师不在,没有奖罚时的真实行为。采用命令方式建立的常规不但不能够内化,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到大班,孩子的行为反弹可能性更大,老师的管理就更累。而内化了的常规就不一样,活动室的管理以小班以老师管理为主,到中班老师和孩子共管,最后就是大班以孩子管理为主,老师的工作就可以相对轻松一点。我觉得“”太阳和风比谁能够脱了路人衣服的故事,就能很好说明爱和耐心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我认为建立常规有以下原则。第一,要建立师幼之间的感情基础,每一个孩子最少要有一个感情很好的老师。因为有了感情基础,孩子才能感受到有人支持,有了支持,孩子才有力量面对规则的挑战。美国有研究指出,孩子和幼儿园老师的感情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有极大的影响。第二,要分清楚小中大班孩子的不同特点,根据特点制定教育内容和引导方法。这三年期间,孩子的心里变化很大,跨越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三种思维模式,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必须对症下药才有效;第三老师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正面的态度面对孩子的常规问题。最终的目标是把幼儿园建设成一个和谐的小社会,使每一个人在这里感受到正面的支持,互相帮助,通过讨论解决矛盾冲突。老师是这个社会的领头羊。老师的态度决定了所有人的态度。所以,老师应该以正面的态度改变其他人的负面态度。以上三点原则和外国的基本相同。我的经验是采用化整为零和角色转移的策略,同时把发展常规的目标侧重在丰富孩子的交往经验上,因为我国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往往缺少和其他孩子交往的经验,这些孩子往往缺少和其他孩子交往经验上,因为我国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往往缺少和其他孩子交往的经验,但是“”遵守常规的意识需要建立在社会交往经验的基础上,只有真实的社会交往经验才能让孩子之间产生摩擦、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