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2单元7.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1.背诵这首诗。2.解读这首五言诗。3.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教学重点】1.背诵全诗。2.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教学方法手段】“七三四”语感教学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一、认读,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多媒体投影)参考:芙蓉(fúróng)欲遗谁(wèi)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二、朗读,解析语句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2、读解全诗。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读解参考:“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⑶背诵全诗,课上检查(2分钟)三、品读鉴赏语言1、学生齐背全诗。(1分钟)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5分钟)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参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谐音“怜”,“怜”即“爱”。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同时“芙蓉”“兰泽”“芳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参考: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中的“遗”是“赠送”的意思,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参考:“还顾”是一个多么充满情感的动作性的画面,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动作,而“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参考:“同心而离居”是游子漂泊的结果。也是一个明确的原因,使得相恋双方终老忧伤。作者的哀情当真是由眼前之乐景而激发出来的吗?不!他的哀情是时时在心头的,而这哀情的根源是什么?诗的最后一句告诉了我们——“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愁以至老的根本原因!作者虽未直接抒情,却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韵未歇、意犹未尽。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