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性质理论的三次重大发展摘要本文用“党的性质理论”这个特定概念,并从这个角度切入,以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地探讨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性质理论的探索与发展,认为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等人对党的性质理论的第一次重大发展;把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邓小平等人对党的性质理论的第二次重大发展;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对党的性质理论的第三次重大发展。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性质理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共产党长期的自身建设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承前人,突破陈规,不仅从实践上成功地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工人阶级政党,而且从理论上对怎样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作出了许多宝贵的探索和重大的贡献,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关于党的性质理论。一、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等人对党的性质理论的独创性探索与贡献,它成功地突破了传统党建理论关于党的组织基础范畴,在吸收大量农民小资产阶级分子进入党内之后,有效地解决了由此而产生的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使党的性质理论得到第一次重大发展。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党的性质问题上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对于怎样确保党的工人阶级性质,他们有不同的理论着重点,但要求工人成分占据党内的主体地位,以工人成分为党的组织基础,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这无疑是由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欧洲环境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其执政之前生存发展和战斗的客观环境完全不同于欧洲。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工业不发达,工人阶级虽然有强烈的革命要求并且特别能战斗,但毕竟人数少、队伍小、文化低,如果不顾国情照搬欧洲的建党经验与模式。。。必须使工人成分占据党内绝大多数,并成为党的深厚的组织基础,在当时的中国根本第1页共10页无法建立一个广大的群众性的工人阶级政党。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共产党不重视吸收工人入党,党在成立之后不久,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曾经积极主动地培养和吸收了不少工人入党。但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党在城市无法立足,被迫实行工作重点的转移。。。由城市转向农村,从根本上打断了这一努力的进程。面对凶恶的国民党反动派,远离工人集结的环境,身处全新而又艰苦落后的农村,为了解决“党源”问题,毛泽东等党的领袖们不得不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创造性地吸收大量农民小资产阶级分子进入党内,于是在中国共产党内形成了一大“景观”:工人阶级的政党主体成分却是农民小资产阶级分子。就在农民小资产阶级成分大量进入党内,给党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给党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作风,这些思想意识和作风总是要顽强地表现出来,并且力图按照他们的思想意识来要求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服从自己的需要,这样,他们与党就产生了重大矛盾。尽管这种矛盾的本质只是思想矛盾,[1]但如果不能正确地解决,不仅不能保证党正确的政治方向,更无法建立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性质的政党。毛泽东等人早在党进入农村之后不久就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1928年,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犯错误的。”[2]同时,周恩来也在《坚决肃清党内非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指出:“尤其在党员成分上,农民占百分之七十五。因此,这种小资产阶级意识还有大大发展的可能。要使党布尔什维克化,第一要加强无产阶级的基础,同时要继续改造党的组织,尤其要坚决反对小资产阶级的意识。”[3]到了1929年12月,毛泽东在为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必须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原则。在文中,他首先分析了党内错误思想的危害及其存在的原因,认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