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科目语文章节标题第一单元教案课题《荷塘月色》教案编者林青授课时数2课时使用版本劳动版(96新版)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多方面刻画景物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2、学习本文新鲜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的语言。3、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及月色的自然美。4、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矛盾心理,领会作者不满现实,向往光明的精神。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风格。②抓住景物的特点讲析“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③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用法。难点: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不宁静”,为什么说作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夹杂着淡淡的喜悦?主要授课方法启发、对比、提问、讲述、朗读等挂图《荷塘月色》图一幅。小黑板一块(写课堂上的练习题)教学进程设想时间预分(分钟)一、导入新课5二、新课(一)作者简介5(二)背景10(三)作品结构分析25(四)重点分析“月色下的荷塘”20(五)讲析“荷塘上的月色”13三、小结3四、作业9“板书内容”设计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塘[清幽淡美]月色[光影和谐]一、导入新课(由两个学生回答,教师重述答案,引出新课。)(一)这是一个文学作品单元,文学作品分为几大类?明确: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散文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纵横捭阖的形式著称于世。(二)朱自清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已不陌生了,以前我们都学过他的哪些作品?明确:学过《春》、《背影》、《威尼斯》等,今天我们将学习他另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荷塘月色》。二、新课(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晚年成为反帝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从小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他以诗文步入文坛,后致力于散文,成就很高。1948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二)写作背景及作者的心情为何“颇不宁静”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口号。但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背叛革命,造成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举行“分共”会议,进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分析:南方的这一变乱,使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又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超(静)(动)(月光)(月影)然”,他说“心理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本文正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无法超脱的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作者矛盾心情的写照,也是本文的“文眼”。(三)作品结构分析(展示荷塘月色图)1、启发指导:《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各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紧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为几大部分。2、教法上:让学生提契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老师进行归纳总结。第一节: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及缘由。第二节:去荷塘的路上。第三节:月下独处时的感受。第四节: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五节: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节:写荷塘的四周。第七节: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八节:在思乡与遐想中,作者回家。3、根据分析,可将全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1节)点明“颇不宁静”的心情,交待独游荷塘的缘由。第二部分(2—3节)小径踱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写月下独处感受。第三部分(4—6节)描写荷塘月色。第四部分(7—8节)写作者游荷塘的联想及转门回家。4、确定本文线索全文以漫步为线索,叙述随踱步、伫立、观赏、联想和归来而变化,从而使层次非常鲜明,内心的“不宁静”与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静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丝丝入扣,共同形成诗情画意,反映了作者艺术构思和布局的巧秒。(四)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