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层次》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透视的基本规律和法则。2.能运用透视描绘场景的体积和空间。3.深入理解透视在绘画表现中的意义,并在透视法则的基础上强化艺术表现。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规律与法则。教学难点:透视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力。三、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城市照片、纸张等。学具:牛皮纸、油性笔、油画棒等。四、教学过程1.欣赏导课(1)媒体呈现城市各种视角拍摄的照片一组,学生欣赏、讨论照片中不同视角带来的视觉感受。(2)画面定格幽深小巷照片一张。教师提问:请认真欣赏这张照片,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你对这张照片的视觉感受。学生思考、讨论,进入课题。2.分析理解(1)媒体继续定格幽深小巷照片,学生再次欣赏。教师提问:思考是什么视觉元素让你感觉到这种深远感的呢?学生继续讨论,寻找规律。(2)在学生寻找规律的活动中引出透视原理,并运用录像的形式加深理解透视的规律。(3)在了解了透视中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后,将其运用在绘画中,画面中的景物就会产生体积感和空间感。媒体呈现幽深小巷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了解。(4)呈现运用不同工具材料,如夸大、强化视觉感的幽深小巷绘画作品多幅,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深入分析艺术作品的表现力问题。3.拓展思考(1)媒体呈现广场照片一张,教师提问:假如给你们这样一个场景,你们会如何表现?1/2(2)小组讨论,相互探讨各自的表现方法。(3)教师总结: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大大丰富画面的纵深感和层次感,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则为我们营造景物的气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4)媒体呈现多幅具有各种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学生欣赏,加深理解。4.作业要求根据所学透视知识,使用牛皮纸、黑色油性笔、油画棒,运用淡彩的方式表现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感的幽深小巷作品。5.展示评价全班同学作品展示,师生共同欣赏评价作品是否具有了小巷景物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作品是否具有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6.课后拓展通过今天所学,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各种景观,相信你的视野会有所改变,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感受。相关链接透视是一种对所见之物进行空间立体描绘的方法,也就是在二维的画面上表现出三维的立体效果。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物体的形状、颜色和体积会因距离远近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透视变化。如果不理解透视,我们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出空间感,在研究透视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眼睛(视点)、物体和画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画面透视的最终效果。法国画家杜菲(RaoulDufy,1877~1953),是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独创精神,进行多方面探索的画家。杜菲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充满快乐的世界,画家独特的造型和用色将观赏者无障碍地带入他的世界,这世界展现了纯粹的祥和宁静,揭示了艺术的精髓和本质。代表作品有《圣安德鲁斯远眺》、《水上节日》、《赛船》、《向莫扎特致敬》等。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