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请同学解读这幅对联的含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整体感知感受太平天国的惊天动地第一幕:探理学之源第二幕:走理学之路第三幕:寻理学之果第一幕:探理学之源问题探究一:问题探究一:从魏晋到隋唐,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三教图》清·丁云鹏材料三:2、唐代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3、北宋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一理学产生背景一理学产生背景1、从魏晋到隋唐,“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结结小小识识知知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儒家学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儒家学者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者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最后,逐渐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最后,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这就是“理学”。的观念系统,这就是“理学”。第二幕:走理学之路一天,杨时、游酢一一天,杨时、游酢一起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起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于是两人静立门口,儿。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部学问。故事一程门立雪程颢(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二程”兄弟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曾在洛阳讲学,故其学派称为“洛派”。二程朱理学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世称晦庵先生,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地位---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材料一: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下只有一个理,天者,理也。——《二程遗书》观点一: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问题探究二:问题探究二:阅读以下材料,结合书本知识概括并理解二程和朱熹的主要观点: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上天的意志。材料一体现了二程什么样的哲学观?其实质是什么?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观点二:天理即“三纲五常”其实质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伦理观,其实质是什么?材料三: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含义: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获得其中的“理”。目的: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观点三: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材料三体现了理学倡导什么样的治学方法,其含义是什么?观点四:存天理,灭人欲含义:人们应以三纲五常约束行为,而压抑自己的人性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材料四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朱子语类》材料四体现了朱熹什么观点,其含义是什么?程朱理学程朱理学①①哲学观:“理”是万物的本原哲学观:“理”是万物的本原②②方法论:“格物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