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VIP免费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_第1页
1/2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_第2页
2/2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哈尔滨市第八中学于显龙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的中心议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拟对中学生物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一、树立生物学教育的素质观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科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的。在生物学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在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生物学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积极探讨生物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中学生物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生物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广泛适应能力并有一定创造性的人。这就是生物学教育的素质观,从这样的素质观出发,在生物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几方面:1.政治思想、道德行为素质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生物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生动。如世界是物质的原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观点在生物科学中几乎都可以找到例证。再如,结合教材内容可以讲解《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渔业法》《婚姻法》等法规,帮助学生树立法制的观念。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要面向未来。从未来需求来看,科学教育要把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品质、科学价值放到和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样重要的位置。(1)科学方法。生物学教学除使学生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分析、概括方法;类比、推理方法;科学假说方法等)之外,更需要的是训练学生学会科研方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设计构想、整理分析结果;实验工具、实验材料的选择)。生物学教学中观察实验,不仅是为了印证某一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而且是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2)科学思维。素质教育强调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此,在生物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由微观到宏观,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生物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能力;对生物学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现行的人教版初中、高中生物教材,在内容选取、体系编排、文字叙述、插图、练习等方面都注意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教法的同时,也要研究学法,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3)科学态度、科学品质。生物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3.心理素质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由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3)培养学生勤奋、坚毅、合作的优良品质。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自制的意识和品质;通过课堂上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4)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美育的内容上看,生物学可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