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一致性分析。请参训教师找出一份使用过的试卷,与课程标准进行对照,看看试卷在内容上是否较全面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将对照的情况填写在对照表中。模板如下:一致性分析对照表模板基本信息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教师纪桂兰教材版本北师大版课标要点题型题号题目分值难易度例:了解科举取士制度一、单选题11.用科举考试办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形成于()A.秦朝B.隋朝C.唐朝D.宋朝2较易了解勾股定理一、单选题12.在Rt△ABC中,∠C=90°,AC=9,BC=12,则点C到AB的距离是().B.C.D.3较难理解三角形外心一、单选题23.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三角形()的交点.A.三个内角平分线B.三边垂直平分线C.三条中线D.三条高33较难会解不等式一、单选题34不等式2x-7<5-2x的正整数解有()A.1个B.2个C.3个D.4个3较易理解平移、旋转的概念一、单选题4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而旋转则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B.平移和旋转的共同点是改变图形的位置C.图形可以向某方向平移一定距离,也可以向某方向旋转一定距离D.由平移得到的图形也一定可由旋转得到3较易能解可化为一元一次三.解答516.解方程:2/(x2-4)+x/(x-3较易方程的分式方程题2)=1备注:本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创新。试题分析1:第1道小题是对“勾股定理“的灵活考察。试题分析: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则有,AC2+BC2=AB2 BC=12,AC=9,∴AB= S△ABC=AC•BC=AB•h故h=.2:分析:可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进行思考,首先满足到A点和B点的距离相等;然后再思考到B点和C点的距离相等,分别在各自的线段垂直平分线上。解答:解:如图 OA=OB,∴O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OB=OC,∴O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 OA=OC,∴O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又三个交点相交于一点与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这个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3:先求出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方程的取值范围是,不等式2x-7<5-2x的解集为x<3。因此方程的正整数解为1和2,共2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一个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例如﹕不等式x-5≤-1的解集为x≤4;不等式x﹥0的解集是所有正实数。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将不等式化为ax>b的形式(1)若a>0,则解集为x>b/a(2)若a<0,则解集为x1的解①不等式的解是指某一范围内的某个数,用它来代替不等式中的未知数,不等式成立。②要判断某个未知数的值是不是不等式的解,可直接将该值代入等式的左、右两边,看不等式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是;否则不是。③一般地,一个不等式的解不止一个,往往有无数个,如所有大于3的数都是x>3的解,但也存在特殊情况,如|x|≦0,就只有一个解,为x=0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①不等式的解集一般是一个取值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的每一个数值都是不等式的一个解,不等式一般有无数个解。②不等式的解集包含两方面的意思:解集中的任何一个数值,都能使不等式成立;解集外的任何一个数值,都不能使不等式成立。(即不等式不成立)③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直观的表示出来,如不等式x-1<2的解集是x<3,可以用数轴上表示3的点左边部分来表示,在数轴上表示3的点的位置上画空心圆圈,表示不包括这一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步骤类似,只是在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要改变不等式的符号。有两种解题思路:(1)可以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设法将未知数保留在不等式的一边,其他项在另一边;(2)采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顺序:(1)去分母(运用不等式性质2、3)(2)去括号(3)移项(运用不等式性质1)(4)合并同类项。(5)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运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