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参事赴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生态移民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实践,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惠及特殊困难群体民生、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为学习借鉴兄弟省区推进生态移民的经验,省政府参事室于10月下旬组织部分参事赴宁夏的中卫、吴忠等地考察了生态移民情况,宁夏积极扎实而又富有成效地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度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移民群众的脱贫致富空间,有效地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较好地实现了“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战略目标,为西部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生态改善多赢目标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一、宁夏生态移民取得的积极成效宁夏是全国生态移民实施较早、规模较大的省区。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和自治区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帮扶贫困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组织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及易地搬迁移民,累计搬迁移民近84万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稳定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生态移民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南部山区是宁夏生态移民的主战场,居住在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内及边缘地区的群众,移民搬迁前仅有5.3%的人口通水、通电、通路,72.4%的人口仅通电或通路,22.3%的群众水、电、路都不通,就医、就学困难户占65.1%。易地搬迁后,在实现水、电、路三通的同时,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设施基本齐全,就医、就学便利,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移民群众奠定了脱贫致富的基础。红寺堡区是宁夏较早的移民集中安置区,仅近3年就引进资金9.52亿元,发展企业36家,年产值达3亿元。利用充足的风能资源,建成两个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投资10亿元、5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也已正式开工建设。XX县区面积已达6.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2万多人,城镇化率达到16%。建成各级各类公路5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公里,二级公路101公里,第1页共8页农村公路364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累计实现人工造林(含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平原绿化、人工种草)125万亩,实现林木绿化率39%、绿地覆盖率75%,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二)生态移民拓宽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空间。为了保证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宁夏在移民安置时把培育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地制定拓展移民产业,积极有效地为移民拓宽增收致富空间。长山头农场为户均落实2.5亩耕地,安排0.5亩地种植苜蓿发展养殖业,安排0.5亩地种植枸杞,想方设法为移民开拓增收渠道;xx县、红寺堡为移民建设养殖小区,采取政府补一点、移民筹一点、银行贷一点的方式扶持移民发展养殖业。xx县搬迁到农垦农场的移民,原居住地人均旱耕地2.8亩,粮食作物产量120公斤/亩,年人均纯收入570元,种植养殖业收入占80%,劳务收入只有50元/人,占8.8%。实施易地搬迁后,人均分配水浇地2.5亩,粮食作物产量达到400公斤/亩,年增收近500元。一年内全家劳动力均可就近打工150天以上,年人均增加劳务收入近1200元,两项合计人均年增收近1700元,扣除支出增加后(灌溉水费、生活用电、水费、学生学费),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三)生态移民有力保护和改善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是生态移民的主要目的之一,宁夏生态移民区在做好移民搬迁工作的同时,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项目,抓好西海固地区的生态建设。移民搬迁后,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有利于保护自然植被和陡坡地退耕还林、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一方面,移民迁出后,原有的土地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迁出区近500万亩土地用于恢复生态,进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围栏封育,既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又达到了恢复生态的目的,实现了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双赢”。另一方面,迁出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明显减少,大大减轻了生态环境压力,使原有的林地、草地得到很好的保护,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遏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物种的多样性。第2页共8页(四)生态移民有效开发和利用了引扬黄灌区的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