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案例名称】《老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评析教师】桂彩丽(北京市延庆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张合金(北京市延庆县第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夏惠芬(北京市延庆县第五中学,中学高级教师)【评析文本】我们评析的是北京延庆第四中学范长新老师的一节高效阅读训练指导课《老王》。《老王》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叙事散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其中包括五篇记叙文。第一篇是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第二篇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第三篇是李森祥的《台阶》,第四篇就是杨绛先生的《老王》,第五篇是余秋雨先生的《信客》。其中《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是精读篇目,另外两篇是自读篇目。本单元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了解记叙类文章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2009年,温总理在视察北京三十五中,听完刘丽苹老师的课,曾惊喜刘老师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用四分钟的时间默读3300多字的《芦花荡》,然后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今天我们听范老师的这节课,欣慰于培养学生高效阅读能力已经成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常态,而且,经过半年的训练,学生不只阅读速度见长,阅读效率也明显得到提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个常常高付出、低收效,让每位语文老师深感头痛的问题终于有了拨云见日的希望。下面我们来看片段一:第一个片段我们截取的就是导入环节。看点在于范老师简洁利索的高效阅读程式训练,为学生尽快进入阅读创设良好的情境。起立,学生齐声高诵“一目十行不是梦,高效阅读我能行”;老师双手在胸前平举,学生立刻调整自己:头正、肩平、腰直、足安、保持科学坐姿;眼脑机能训练。一切有条不紊,干净利索,看似僵化,但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却是极有益的训练,它能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进入一种整装待发的竞技状态,为下面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做了准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全力投入是我们的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而在课堂上,高效阅读的程式训练便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这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保证。这一片段也提醒我们注意训练要求出现的时机。计时阅读的要求一定在计时开始前明确指出,计时开始后,教师就要管住自己的嘴,让学生静静阅读。另外是注意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要在学生阅读前,把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范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老妪》的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梁晓声)感念苍生,始终默默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面对社会上善良而自尊的平凡人,有时表面上的施舍是一种伤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作品,看看他是怎样解剖自己善良的伤害的。”这句话,相当于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这样做不利于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今后我们应该注意。下面我们看片段二: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截取这一片段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梁晓声的《老妪》一文的经过。值得我们肯定的一点便是范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这在整堂课中体现的都比较突出。这一片段中,学生用近两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老妪》,然后按记叙文六要素对课文进行概括复述。后面的教学中,学生用于默读、细读课文,复述文章内容的时间不少于十五分钟,前后近二十分钟,全部交给学生,读文本,交流阅读体验。这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一定要把他交给孩子,做到学生能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学生能表达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表达。在这里,关于复述,我还想多说几句。复述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但近几年在课堂上却很少见了。可想想我们自己的阅读经历,我小时候,没有电视,书也少见,是听广播中评书连播《杨家将》《岳飞传》让我对阅读大部头的小说产生兴趣,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的。前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