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2015全国课标卷1作文题评析2015全国高考作文尘埃落定,赞美者有之,吐槽者有之,真是众口难调。本人的认为,全国课标卷1作文题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大部分老师和学生惊呼“练了三年议论文,一朝变成书信体”。本人认为,文体的变化变得好,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长期以来,教师一成不变地对学生进行议论文训练,而忽视了记叙文、书信文体写作,使得高考作文训练僵化而缺少活力。2015全国课标卷1作文题如一股春风,“吹皱一池春水”。让高作文焕发出新的活力。近几年来,学生写议论文基本是背一些写作素材,仿一些固定格式,加几句名人名言,拼凑出一篇应考作文。这样的作文写作有何意义!高考作文的导向应该是让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注重更加适合内容的形式。本人认为,高考命题作文的变化,符合语文改革的需要,就是要让学生不再重复训练,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读书当中去,去更广泛地学习各种文体的各种文学作品。有人认为,高考作文命题者“任性”,之所以认为“任性”,是因为没有押中文体和题目。我倒觉得这种“任性”多一些更好,这样能使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更能考察出学生的全面素养。二、通讯方式发生变化,书信文化仍需继承。近几年,由于手机、网络日渐发达,信息传递由2G变为4G,不仅能传递文字,更能传递图像声音。书信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古老通讯方式,在日益发达的科技浪潮前日渐式微。它的实用性已经基本失去,书信正在成为一种曾经存在的文化符号或者文化样式。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继承这种文化样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书信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的《训俭示康》、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傅雷的《傅雷家书》、廖承志的《致蒋经国先生的一封信》、贾平凹的《致十八岁女儿的一封信》……这些书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传统士大夫的人文精神品格。学生学习这些书信,不仅是学习其思想内容,更是发扬传统文化。考试考察书信,是传统文化在考试中的回归,对广大高中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三、作文命题与写作实际的承接。虽然说命题者要求学生写一封信,但骨子里还是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即“元芳,你怎么看?”。这与我们的日常作文教学并不脱节,具有一定的承接性。作文题没有在审题上难为学生,立意的角度已经明确提示,可以从小陈角度,也可以从老陈的角度或者警察的角度,使学生有话可说。至于文章等级区分度,表现在条理逻辑上,表现在思想深度上。看似写一篇书信,其实是写一篇新闻评论。只不过是新闻评论是身体,书信是衣装而已。对于全国标卷1作文题,我经历了惊讶到惊喜的过程,出乎教师和学生意料之外,又在语文教学情理之中。我个人认为是一道不错的好题。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度很高的事件,频频吐槽也属正常。当然,命题者自有自己的苦衷,我们应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至于教育专家、社会人士对作文试题的评论就当是对命题者的鞭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