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及应政策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并将继续遭遇就业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下岗和失业职工相比已经明显不同,因此,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求,保增长、调结构和扩内需的政策手段,需要与保就业的目标紧密结合,从就业入手创造国内消费需求,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更可持续的源泉。本文对当前就业压力和失业状况做出估计,概括并解析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并从此出发提出稳定就业和治理失业的政策建议。如何看待当前劳动力市场在2008年以前的若干年中,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劳动力供给速度减缓的双重影响,我国就业形势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甚至许多地方遭遇到劳动力短缺。但是,当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以后,就业的这种局面就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减少。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88个城市收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岗位供给数与岗位需求数之比)从2001年的0.75大幅度逐年回升,并持续到2007年的0.98。但是,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求人倍率急剧下降到0.85,系2002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我国实体经济增长显著减缓的后果,主要表现为就业增长的减速,以及失业率的上升。如果失业率上升得到证实,很显然,其性质属于直接受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周期性失业率。我们可以利用有关分析机构提供的采购经理指数(简称pmi)的情况来理解这个性质。pmi是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先行指标。它主要通过企业调查,将以下五类指标合成为一个综合指数,即企业的新定单情况,存货水平,生产情况,供应情况以及就业环境等。一般认为,pmi在50以上表明经济处于上升的区域,而低于50则表明经济处于收缩。考虑到pmi的先行性,因此,它是预测其他宏观经济第1页共10页指标走向的一个有用指标。从pmi中的产出指数与就业指数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来看(图1),它们从相对景气的水平上同时下跌到50以下,从而证明了当前失业率的周期性质。图12008年下半年的周期性失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仅比2007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与大多数人所预期的情形不尽相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根据一项样本为7139个城镇居民的抽样调查,发现在2288个经济活动人口中,有215人符合失业的定义,据此推算城镇调查失业率为9.4%(汝信等主编,2008)。这个结果的积极意义在于,采用更具有可比性的调查失业率指标,及时反映了经济下滑对就业的影响,以引起决策者对周期性失业的关注。此外,这个关于调查失业率估算的优点,还在于它把农民工的失业状况首次包括进来,而这在正式的统计中和以往的调查中是一个缺项。然而,由于以下原因,如果以这个调查的结果推断整体,并不令人十分信服,应该说高估了城镇调查失业率。首先,这个调查的样本量太小,难以推断整体。特别是其中的农民工是一个户籍所在地与常住地及工作地点截然分离的就业群体,他们在地区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因此,把他们混在一个仅7000人的样本中,实在无法具有任何代表性。其次,农民工的抽样是难度极大的,该调查没有足够的信息让我们确信其具有对农民工的代表性,尤其是农民工与城镇本地劳动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经济处于下滑区间的时候,农民工又是最先遭到冲击的群体,就业损失最为严重。如果在城镇调查的抽样中高估(或低估)了他们的比重,在正常的年景中就会低估(或高估)城镇调查失业率,在危机年景则会高估(或低估)城镇调查失业率。最后,根据调查失业的定义,农民工的劳动力市场状态通常难以精确判定。面对农民工群体,我们常常难以精确地区分失业与退出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差别,简单把失去某一项工作看作失业,与调查失业率的概念是不符的。怎样估计就业冲击程度认识当前劳动力市场状况,判断失业严重的程度,从而正第2页共10页确地制订应对政策,的确需要借助失业率指标。但是,中国目前的统计信息相对复杂,不了解统计定义就难以准确理解。因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