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摘要“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历史长的河中,我国一直以“文明之邦”对外自居。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道德的精髓。但如今人们在追逐社会物质水平的同时,却淡忘了古今圣贤的谆谆教诲,追求精神文明的热情日益下滑。本文将着重分析当下我国道德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部分解决的对策。关键词道德历史现代目录前言...................1.道德社会化的含义..............12.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23.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34.解决对策................4参考文献................4前言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道德情感影响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倾向,而道德行为又是道德认知好道德情感的体现,通过到道德行为可进一步促进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巩固和发展。它虽无形无影,却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端正人们对外界的态度,并时刻调节着自身的行为。中华民族历代的经典道德故事中,无不在向后人传达道德基本规范。远有汉朝苏武牧羊使节不辱使命,北宋范仲淹忧乐心系天下,更有巾帼英雄冼夫人流芳百世;而近也有救死扶伤的“抗非英雄”钟南山等。这些道德模范在不同时代及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为传承文明精神,建设文明社会起到示范、鼓励、凝聚城市精神的作用。1.道德社会化的含义道德是人们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道德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之第1页共6页中才涉及到道德问题。人们用“道德”表达某种情感和行为的应当。“道德的”即意味着“应当的”。道德、不道德的判断不是以某个人的观念为依据,而是以整个社会的观念为准,因此,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由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尤其是由社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经济生活决定。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的道德意识的变化。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协调人际关系,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社会用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向社会成员发布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指令,道德就同法律一样,成为某种规范,即道德规范。为了达到用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社会依靠利用的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途径或手段。因此在人的社会生活中“道德的”东西有三类。一是社会或个人关于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的意识和观念,即道德意识;二是社会生活中规范、调节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三是人们所进行的可以用道德与否来进行判断的行为,即道德实践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不断思考社会秩序的重建,无论是孔子以尧舜时代为蓝本的“大同”理想还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都试图通过公共管理行为来恢复某种道德秩序。通过公共管理行为来推行和执行道德规范成为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支柱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涵。儒家认为,社会失序在于维系社会基本秩序的道德体系崩溃了,恢复和重建道德秩序是当务之急。道德秩序何以能得以恢复并发挥作用,儒家认为在于人之基本品性。孔孟倾向于认为人性具有内在的“善端”,后天影响使得人性发生变化。儒家认为,人之道德本性是内在的,人具有内在的道德意向结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即使认为“人性恶”的荀子也承认“涂之人可以为禹”(《荀第2页共6页子·性恶》)。人具有内在的道德善端和道德意向,但要获得符合道德要求的现实行为,需要通过道德教化将人的道德本性发扬光大,最终重建道德秩序。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上》)强调的是自我道德修养和外在道德灌输的帮助,荀子提出“化性起伪”侧重的是外在的道德教化,孟子和荀子在逻辑起点上存在差别,但在公共管理中通过道德教化来规范和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并实现社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