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区背景下高校德育“生态化”的实践路径[摘要]德育生态理论,作为自然生态理论的延伸,是一种生态视野下的学校德育理论。本文分析了虚拟网络社区背景下的德育“生态危机”:网络社区背景下文化的“沙化”、网络社区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异化”、网络社区成为高校德育的“盲区”、网络社区背景下大学生对各类资源的滥用、网络社区背景下大学生“免疫力”缺失现象等等,在此基础上,探索出虚拟网络社区背景下高校德育“生态化”的实践路径。[关键词]虚拟网络社区;德育生态危机;大学生;价值观[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9-0053-06[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9011一、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互联网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架构和形态,影响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也影响了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交流方式。曼纽尔·卡斯特曾说过:“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新的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与结果。”[1]互联网重构了社会阶层和社会空间感,打破了现实中的社会阶层壁垒,给人们提供了平等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人人皆可平等表达,产生了“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效果。网络结构的离散特征大大降低了人與人之间的现实强制关系,出现了“去中心化”的特征。因此,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当然也在所难免。网络无形中给大学生营造了一个和现实情境不一样的“乌托邦”或者理想国。这既丰富了高校的德育环境因素,又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某些负面的效应,给高校德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由于信息的流动不再受到地域或者空间的限制,网络成为西方国家推行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政治模式的重要场所。他们利用信息输出方面的生态位优势,将互联网变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成无硝烟的战场,通过影视、文学等作品输出,在网络中掌握话语的主动权,进行全方位的渗透,给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带来极大的影响。网络出现之前,高校德育环境相对是封闭和纯粹的,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信息的输入或者输出都是经过过滤或者重组的,在各个重要的节点中都有相应的“把关人”存在。在“把关人”理论看来,信息总是沿着一定的渠道在流动,而这些渠道都是有一定“门区”的,“把关人”就在门区的“关口”那里,对信息进行重重过滤和筛选,对于不符合社会或者群体规范的内容进行堵截或剔除。传统德育这种相对静态的环境,加上对信息进行重重筛选机制的存在,正如工厂里面的产品制造一样,高校也能依据制定的德育目标,将受教者培养成相应理想模式的人才。网络改变了高校德育相对静态的环境,使得当前的德育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二、虚拟网络社区背景下的德育“生态危机”社会型网络社区(SNS)即英文socialnetworkingservice的缩写,是一个集博客、BBS、校友录、即时聊天工具等传统网络媒介功能于一身的社交网站。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催生出大量的网络社区,当前大学生主要关注并参与的主要有百度等各种贴吧、天涯社区、人人网、开心网、飞信群、QQ群、微博和微信等。这些网络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信息、人际交流、展现自我的舞台。然而,从高校德育的角度来分析,在这样一个因突破时空界限而把全世界有机相连的网络环境中,却蕴涵了多种生态危机,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网络社区背景下文化的“沙化”1网络快餐文化日益盛行,其内涵缺失导致大学生逐渐偏离传统文化的根基。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文化快餐同样存在此类缺陷,既缺乏内涵,也不可能体现和代表主流,多啃也会无益。处于现代快节奏社会里,快餐文化在部分满足了人们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人们在网络面前必须飞快地思考,很难有时间来关注其思想,并反思和比较其论据的说服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