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基础课”教学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摘要:“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社会的知识分子群体,更应该为国家的法制化进程贡献自身的力量。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单薄。文章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来探究新形势下,“基础课”教学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基础课”教学;教学方式;法律意识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23(2020)03-0047-02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对于公民的法律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要想更长久有效地继续推进我国的法制化进程,高校的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法律品质、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但是纵观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基本上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基础课”,是目前高校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法制教育功能,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是通过“基础课”教学来完成的,这是目前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获取法制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说,我们“基础课”教师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责任重大。综观当前高校的法制教育,虽然都在通过“基础课”进行,但是取得效果一般,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与专业课相比,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种素质培养,其根本理念是培养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其效果很难立竿见影马上见效。而且高校的法制教育是通过“基础课”教学来完成的。无论是学校、专业课教师、学生对于思想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本身都不重视,对于“基础课”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内容的重要意义认识是更加不到位,认为这些知识是可有可无的,只要学习好专业课知识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法制教育肯定不能够实现其教学目的。(二)教学方式有待改革由于当前大部分“基础课”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本身关于法律知识的掌握就不多,因此,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会出现重道德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的情况。有些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时候,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背诵法律条文,而忽视了对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能力、法治理念的培养。这实际上仅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模式”,而没有上升到“素质教育模式”。造成学生法律意识单薄,法制观念缺失,没有真正的发挥“基础课”的法制教育功能。(三)内容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基础课”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内容仅有两章内容,完全达不到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法律意识的作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课时数的限制,只能浅尝辄止,我们知道,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靠两章的教学内容来完成。(四)实践教学安排不到位法制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仅需要法制理论教育,还需要对学生开展法律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然而我们的高校“基础课”教学大部分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育,极大的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教学效果。二、“基础课”教学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探索(一)转变教育理念,增强法制教育的影响力“基础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加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法制教育。一要转变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理念和思路,重新正视法制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将法制教育从附属于道德教育的阴影中解脱出来,改变法制教育被道德教育挤压和取代的现状。二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将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推进法制教育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升法制教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