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院总支抗震救灾事迹材料一、缘由及途中感悟2008年5月15日,我报名参加了*市第三人民医院组织的心理救援自愿者培训学习。5月30日,培训结束,经咨询师郭老师介绍,我认识了来自广州、江苏、河南的三位自愿者。他们不远千里,自费到四川支援抗震救灾,我被他们的勇气和献身精神所感动。当时他们准备住在*城里郭老师家,考虑到郭老师家地势低(市电业局旁),不便躲洪水,我便邀请他们三人到我家住,我住在师院教师宿舍楼,地势高,安全有保障。晚饭后大家商议是否第二天走,她们原计划“六·一”前赶到平武。考虑到唐家山堰塞湖溃坝的危情,我提议缓两天动身,等洪水过了再走。在大家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他们的领队王明华老师(广州明点咨询公司董事长)坚定地说:“明天走,一定得走,要在平武那边学校过‘六·一’,洪水不是还没来吗。没事的。”这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爱的力量,于是我决定加入这个团队,到灾区最前沿去服务。她们当中唯一的女性刘红洁,突然跳起来,拉着我的手说:“太好了。太好了。我终于有伴了。”5月31日下午2点,我们一行六人乘坐*市抗震指挥中心派的车向平武进发。由于洪水的威胁,*实施紧急疏散,城内早已关门闭户,景象一片惨淡。进入北川境地,一片片倒塌的房屋映入眼帘,情景更让人目不忍睹。公路其实是从垮塌的山石中清理出的一条小道,为躲避危险,车子只好急速前行。在一处巨大的滑坡山体前,车停了下来,我们决定拍照。路旁的一位行人告诉我们:这里原来是牛飞村,5月12日地震时,山体大面积垮塌,一泻而下的泥石掩埋了整个村子,50多户人家瞬间就从这块土地上消失了。据说只有一对夫妇幸存下来,当时他们正在半山腰采药,被埋不深,自己爬了出来。这一刻,人类的渺小、生命的脆弱、大自然力量的巨大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二、垭头坪住地及部队援助第1页共8页下午6点过,我们来到XX县区南坝镇垭头坪村。提前两天到达这里的张飞尧老师为我们搭建了两顶军用帐蓬,并与当地部队联系了我们的伙食。不久,部队张指导员和一个战士给我们送来了晚餐——半盆炒洋芋丝、半盆稀饭、半盆干饭和7个馒头。张指导员告诉我们:中午、晚上随部队吃,早饭自己解决。吃住两大问题得以解决,我们备感欣慰。饭后,我们到帐蓬学校了解情况,这个学校由济南军区装甲师炮兵团组建,从学前班到初三各年级共11个班,其中初二是两个班,其他年级各1个班,494名学生。每班配有“战士班主任”,课程则由战士和自愿者共同承担。张宏果指导员和原垭头坪学校的杨光礼老师临时担任帐蓬学校的校长。垭头坪村处在两山之间,方圆约半公里。公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几十顶救灾帐蓬,这些帐篷全由部队官兵搭建。孟政委介绍说,他们5月15日接到救灾命令,16日到达垭头坪村。当时看到有上千的灾民不停地流过,很多灾民已饿得无法走路,于是部队便架起八口大锅生火做饭,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十点,一刻不停地做饭,供应灾民。孟政委急向XX县区领导汇报,紧急调用帐蓬、粮食,官兵们不分昼夜地搭建帐蓬。部队将灾民组织起来,依村、组建立组织机构,设立负责人。组织的建立保障了其后食物、帐蓬分发的有序进行,避免了哄抢、闹事、打架等过激行为发生。张指导员介绍说,他们刚组建学校时,只有几十个学生,短短十几天就发展成了近500人的规模。学生没有书本、笔、课桌,他们就帮着联系,战士们津贴不多,但看见孩子们没有基本的学习用品,都纷纷慷慨解囊。说着,他指给我们看,那些就是刚运到的新课桌椅,还没有完全发放到教室。先前,帐蓬教室里只有用红砖和木板做的板凳,没有桌子,学生在膝盖上写字。现在这个学校要算XX县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帐蓬学校了。离这里不远的蒙之树村,还有300个学生的帐蓬学校,也是济南军区组建的。张指导员说,我经常告诫战士。“我们到了这个重灾区,就要为灾区人民多尽一份心,每天不要坐在那里无事干,哪怕去捡捡垃圾,也是为灾区人民作贡献。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第2页共8页心,要为抗震救灾献出我们的爱心,要珍惜这段难得的岁月,不要后悔”。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帐篷学校随时可见他忙碌的身影。在学校办公室,我亲眼看见他一人在打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