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4年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VIP免费

2024年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1页
1/6
2024年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2页
2/6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定》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四中全会《决定》据此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归根到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决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追求、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易传》高度赞美并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观念。北宋思想家张载指出:“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正蒙·太和篇》)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在张载这里,“太和”便是道,是最高的理想追求,即最佳的整体和谐状态。但这种和谐不是排除矛盾、消弥差异的和谐,而是存在着浮沉、升降、动静、相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等对立面的相互作用、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和谐。因此,这种和谐是整体的、动态的和谐。正是这种整体的、动态的和谐,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太史伯阳父(史伯)在议论周朝兴亡这一重大政治问题时,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著名论断。他说:第1页共6页“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万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史伯是第一个对和谐理论进行探讨的思想家,他区分了“和”与“同”的内涵及其作用。不同事物之间彼此为“他”,“以他平他”是指各种事物的配合与协调。所谓“和”的基本含义是指各个不同的对立面相互配合、统一而达到的平衡状态。“和”才能产生新事物。所谓“同”的基本含义是指只有某一面的自我同一,即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就只有量的增加而不会产生质的变化,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事物的发展就停止了。孔子进一步丰富了“和”的内涵,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谐是宇宙和万物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规律,也是做人的原则和人生应当追求的目标。孔子的学生有子(公元前—。)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孔子及其学生所说的“和”,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伦理道德的标准和社会治理的标准。孔子认为真正的和谐必须有严格的原则规范,并提出了“中庸”观,主张“和”与“中”。儒家主张,施政使民,贵乎“执中”;天地万物,贵乎“中和”;君子言行,贵乎“中庸”。《周易》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周易·乾·彖辞》)意为天体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运动变化,公正无私地对待各种事物的生命,保持着完满的和谐,这一切都是以有利万物的正常生长为前提的。天道超然于万物之上,保证大自然的和谐和万国的安宁。子思认为,“中和”是天下万物存在的依据,是天下万物规律的体现。子思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章)贾谊说,“刚柔得道谓之和”(《贾子·道术》),称“和”为刚柔结合之道。中国哲学从远古到宋明理学以下,讲阴阳之道,讲天人之道,讲道的休用,都是贯穿着一种中正、均衡、和谐、和合、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24年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