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回归人性的契机多年来,敬畏生命、回归人性一直我们实施德育时所提倡的。可扪心自问,我们真正做到了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就让这次地震灾害成为促使学校德育回归人性的一次契机吧!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在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反思学校德育工作。这次地震灾难中,我们的救灾策略与救灾措施,都充分反映了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性化的普世价值追求。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即赶赴地震灾区,坐镇第一线指挥救灾工作。他反复强调,要把救人看成是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救灾工作的核心。为了救人,中国还打开国门热切欢迎一切来自国外的援助,而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拒绝外援。为遇难者降下半旗,全国默哀三分钟,各种警报齐鸣,设立为期三天的哀悼日,这在有着悠久官本位传统的中国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说明中国正在走向一个和谐、开放与人性化的社会。虽然这一天来得晚了一些,但是我们毕竟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理念将有希望成为崭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汶川地震灾难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进行全面而深刻反思的契机。回顾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从古至今就一直缺乏敬畏生命,体现人性化的传统。从古代的“卧冰求鲤”“孟宗哭竹”“郭巨埋儿”“割股疗亲”,到近几十年来学校为儿童所树立的道德榜样,无不是以牺牲人的生命为前提的。从刘胡兰、董存瑞、王继光、邱少云等这些革命先烈,到和平时代的雷锋、赖宁等英雄,他们不但高、大、全,而且无不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几十年来,我们学校的德育就陷入了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境地。乃至有人调侃说,我们学校的智育可让人提高智力,体育可使人强身健体,美育可以使人富有美感,但是,德育可以给孩子什么?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不断地要孩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人的生命被视为一种宣传道德精神的工具。十几年前,在新疆克拉玛依电影院发生的那场火灾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中,一句“让领导先走”的习惯性官话,就让近300名无辜孩子失去了生命。平时,我们也常要求学生带病坚持学习,要求教师带病坚持工作,先进教师的典型材料中常常就有一条是“带病坚持工作”的先进事迹。这样的道德教育是非人性化的,必须毫不犹豫地予以摒弃。学校德育回归人性如此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培育目标上始终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误区:不是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一生幸福看成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升学率、考试竞赛等谋名谋利的工具。我们忘记了学校本应该是为儿童而存在的,是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而存在的,相反,我们却一直把儿童看成是为学校存在的。儿童因此成了学校的一个工具、一种手段。只要能够为学校争光,就不惜让儿童去做许多有损他们身心健康的事情。当然,学校中非人性化德育的存在,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与思想根源。要使学校完全独立于这样错误的思想根源是不太容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的认识因为缺乏宗教层面上的体验,导致我们总是在世俗功利的圈子里打转转,难以有所突破。受过去读书做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学而优则仕”之类的功利教育的影响,我们对教育的“成人”功能认识严重不足。这也是导致我们的教育将人作为工具而不是目的的重要原因。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从中央政府到社会的主流传媒,都逐渐地转向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虽然这些东西要成为现实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是毕竟表明了一个方向。中小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没有理由仍然按照原来的路子与惯性去进行,而是到了该转型的时候了。要用人性的标准重新检验我们过去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及德育方法。这既是世界潮流,也是我们违背已久的普世价值的要求。人的生命贵于一切。人本身就是目的,人不能够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与手段。这些告诫是二百多年前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思想的精华。今天,其实已经成为了普世价值,也是我们世代要追求的目标。一个社会只有建立在这个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