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里山炮台看洋务派的海防思想摘要:鸦片战争前,清王朝一直秉持“天朝上国”的骄傲和保守自大的心态。鸦片战争及以后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中国海疆的失守,激发了洋务派对于海防的探索和学习,包括购置先进船舰,筑造新式炮台,研究西方海防理论等。作为洋务运动产物之一的胡里山炮台,也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洋务派海防思想的某些特点。研究胡里山炮台修建的动因、时代背景及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洋务派海防思想的特点及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关键词:胡里山炮台;洋务派;海防思想中图分类号:K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5-0130-03鸦片战争爆发,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国防格局,使中国国防形势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这种千古未有的变端是指在陆战中鲜少有败绩的东方大国第一次败得如此狼狈。在割地赔款的愤怒中,当时的有识之士和清王朝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的集中向西方学习,在此过程中孕育的海防思想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官员,创设水师,购买武器装备,筑造西式炮台,研究西方海防思想等积极的作为,促进了晚清近代海防思想的诞生和发展。本文选取胡里山炮台作为研究洋务派海防思想的一个切入点,略窥一二,粗浅论述。一、鸦片战争及其后一系列的战争激发了海防思想的萌芽与发展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下,中国近代海防思想的萌芽产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海防暴露的问题引起了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有志之士的重视,甚至引起了道光帝某种程度的关注。魏源在林则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海防战略上强调以守为战,以陆地为阵地,战来犯者。这种主张甚至得到道光帝的支持,他指出,“断不准在海洋与之接仗。盖该夷之所长在船炮,至舍舟登陆,则一无所能,正不妨偃旗息鼓,誘之登陆,督率牟兵,奋进痛剿,使聚而歼之,乃为上策。”[2]这说明新生的萌芽不足以跳出旧有的海防框架,海防思想仍需发展。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经过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倡议的海防思想,已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所以海防思想也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丁日昌于1867年草拟的《创建轮船水师条款》。相较于萌芽时期,《条款》不再限于单纯学习西方的海军装备,而是强调建设中国独立的海军和海防基础建设。翌年,丁日昌重拟《海洋水师章程》六条,将这些设想具体化。这些设想的实施,构建了一个中国海防的基本框架,不得不说这是近代海防思想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世纪七八十年代,晚清王朝内部洋务派产生了两次海防大筹议。这两次海防大筹议毫无疑问都是诞生于战争的刺激下。第一次是“1875年5月,日本以其所谓的属国‘琉球国’渔民被台湾高山族人戕害为由,出兵3000多人征讨台湾。面对日方的挑衅行为,清政府竟‘殊无把握’应付,10月,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台事专条》,承认日本此次出兵为‘保民义举’,并付给抚恤金和军费共计白银50万两,换取日军从台湾撤兵,是为台湾事件。”[3]败于邻邦小国的耻辱使晚清王朝的统治者和臣民都难以接受,因而在海防与塞防的争论中,海防被上升到与塞防同等的地位。而1885年的中法战争,清政府“不败而败”的结果导致举国对海防的失望。因而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和清政府积极地推行建设一个强大的海防军队和体系。1888年,北洋水师的成立,成为当时亚洲实力第一的海军。与此同时,偏于塞防的洋务派官员的思想也开始转变,如左宗棠在其《复陈海防应办事宜请专设海防全政大臣折》里,中肯地指出:“今欲免奉行不力之弊,莫外乎慎选贤能,总持大纲,名曰海防全政大臣,或海部大臣。凡一切有关海防之政,悉由该大臣统筹全局,奏明办理,畀以选将、练兵、筹饷、制船、造炮之全权。”[4]这表明近代海防思想的发展已经达到高潮。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晚清海防思想也随着船舰的沉没而没入历史长河中。但洋务派海防思想激荡起的一阵波澜及存在的一些独有特点,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二、胡里山炮台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