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偶笺》中的文学思想[摘要]万时华的《诗经偶笺》是明代晚期注解《诗经》很有价值的一部著作。以文学性的思想和文学批评的眼光研究《诗》学是《诗经偶笺》的重要艺术特色。万时华积极寻找并发现蕴藏在诗歌中的文学思想,而不是僵化地推衍圣人之义。对景境的体味即是其重要的《诗》学方法论。这不仅使《诗》学重新定义了“诗”的本质,也充分体现了明代后期经学与文学的互动。[关键词]《诗经偶笺》;景境体味;文学思想闻一多先生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说:“汉人功利观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课本;宋人稍好点,又拉着道学不放手———一股头巾气;清人较为客观,但训诂学不是诗;近人囊中满是科学方法,真厉害。无奈历史———唯物史观的与非唯物史观的,离诗还是很远。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地把它当文艺看呢。”[1]显然,闻一多先生在对传统《诗》学方法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指出了《诗》学的评判标准是“文(艺)学研究”。其实,《诗》虽自汉代以来被长期尊奉为经典,但其作为诗歌的特殊本质一直存在,这也决定了其在经典化的进程中不乏文学性的思想。刘毓庆先生说:“当我们认真地面对这一课题时,才惊奇地发现,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年间,关于《诗经》研究的专著,竟多达六百余种。比今所知的自汉至元一千五百多年间《诗经》专著的总和还要多。”[2]所以,明代的《诗》学研究是不可忽视的。万时华的《诗经偶笺》即是明代晚期解《诗》的一本文学性极强的著作,他对诗歌景境的体味,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诗》作为诗的本质,也体现了明代晚期经学和文学的互动。体味诗境是万时华独特的论《诗》方法,也可以说是其最精彩之处。在定位诗歌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对文本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他极力还原诗歌的意境。用词准确,意境逼真,体味独特,意味无穷是万时华诗境体味的特点。这个过程,是文学批评的过程,更是文学审美的过程,文学思想自然洋溢其中。一、“光景”体味中的文学思想第1页共6页“光景”一词是万时华还原诗境中常用的词语,文本中共出现43次,请看下面几例:《周南X8226;关雎》偶笺论曰:“求之不得”四句,总是“寤寐求之”处紧紧作一气说,描写不寐光景,宛然如画。[3]145《召南X8226;何秾》偶笺论曰:“曷不肃雍”二句,人在此都费踌躇,自缘眼孔不灵,以死人看活书耳,看来呆诵。王姬肃雍,不如此二语更觉意象缥缈,企慕深长,宛然当日塞路环立、企踵舒眸,相顾、赞嗼光景。[3]153《豳风X8226;东山》偶笺论曰:三章“鹳鸣”四句述室家之望征夫适至光景。“有敦”四句述方归之时征夫感动光景。[3]192据上可知,万时华总是试图还原诗歌文本最初的诗境,他喜欢用“光景”二字来描绘诗境,为的是与古人妙理相遇于“无故之中”。以上“不寐光景”,“相顾、赞嗼光景”,“感动光景”都是作者还原诗境的具体实践。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万时华是用心地在以诗论《诗》,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审美体验和主观的感受,这也与其论著题目《诗经偶笺》中“偶笺”二字相契合。二、“境象”体味中的文学思想万时华最擅长的就是体味诗歌境象,他尽最大努力还原诗歌意境并置身其中,请看下面几例:《秦风X8226;蒹葭》偶笺论曰:此诗意境空旷,寄托玄澹。秦川只尺,已宛然三山云气,竹影风声,邈焉如仙。大都耳目之下,不乏幽人,豪杰胸怀,自有高寄。只此杳杳可思,正使伊人与作诗者,俱留千古。不尽之味,更不必问其所作何人,所思何侣也。“蒹葭”二句,形容秋江景物,总非笔墨所至,此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已置今古文人秋咏都落下风。至今容与寒汀者,一念此语,不独意会,且觉心伤。“在水一方”,原从浩淼波光之外,若灭若没,若隐若现,恍见此境,与下“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更无二际。此等处境象,自知语言皆赘。[3]181-182《邶风X8226;泉水》偶笺论曰:此卫女远望当归之词也。“女子有行“二句,胸中分义乃了然,已无归卫之意。无奈相思迢递,万转千回,谋之诸姬,问之诸姑伯姊,总是其无可奈何之意。首章“亦”字、“靡”字、“聊”字俱可想。“出宿”二章,中间许多曲折,反复吟咏,情致宛然。个第2页共6页中领悟,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