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使广大党员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使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永葆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党群关系,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主张和一贯要求。毛泽东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始终坚持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江泽民同志提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胡锦涛同志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正是按照这些要求,不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利。密切党群关系,是确保小康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回顾我党86年的辉煌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为人民,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切政策措施的出台,都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使广大劳动群众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从改革开放中得到实惠,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新时期,我们党要完成领导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同样要求全党同志,务必走群众路线,使我们作出的每一项决第1页共6页策、制定的每一个政策、采取的每一条措施都能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号召力,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密切党群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需要在全社会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需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需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群众在参与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密切党群关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信任。领导干部只有不忘人民的重托,慎用手中的权力,勤勤恳恳,尽职尽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支持和信任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坚实基础,党一旦脱离了群众,就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可能。密切党群关系,是党员干部接受新考验迎接新挑战的现实要求。掌握政权使党有了更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党员领导干部被权力腐蚀的危险。从国际范围看,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千方百计利用各种手段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处在矛盾的多发期,这些矛盾处理不好,就容易损害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避免这种危险,经受住考验,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密切党群关系。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真正做到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关系。密切联系群众,要做到工作需要与实际效果一致。能否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群众呼声,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实践党的宗旨的前提。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群众观念,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关键是看实际效果。一方面要科学选点,蹲得住,做到第2页共6页身入心入。通过“点”的解剖,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以此指导“面”上工作;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基层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