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标签在气候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内容提要:碳标签是具有显著创新性的气候传播介质,在气候传播中具有3个方面的应用价值:(1)公众气候变化知识的教育功能;(2)公众气候变化应对行为的引导功能;(3)气候传播各利益攸关者资源整合与目标协调的社会动员功能。关键词:气候传播;碳标签;应用价值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碳标签商业化应用的市场反应、运作机制与推广策略”(项目编号:15YJC630141)、广东省普通高校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气候谈判背景下中国负责任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战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熊开容,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刘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于文欣,廣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一、碳标签的气候传播媒介本质与功能定位加强气候传播(climatechangecommunication)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是落实“美丽中国”战略蓝图,实现“两型社会”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在这一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系统工程中,政府、媒体、NGO、企业、公众及其它相关利益群体实为多位一体的共生关系,每个人都要为之努力,不能袖手旁观。研究发现,在英国,消费者对60%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直接控制或影响(CBI,2020),环境问题的产生30—40%是由居民不合理的消费方式所造成,而从气候变化及环境与资源承载的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完全因循欧美发达国家高物质主义、高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熊焰,2020)。通过气候传播为公众的气候变化态度与行为转变提供积极引导,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气候传播的目的在于将气候变化及相关议题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理解的知识,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危机意识,提高公众适应及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责任心,从而促使公众也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中来(郑保卫,李玉洁,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2020)。可见,气候传播的本质在于是一种以人为工作对象的社会传播活动,而气候传播策略的科学性及传播效果的保障,同样有赖于对传播活动中受众特征的准确把握与细致解读,这或许也是国外的气候传播研究中,受众研究得到重视并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之一。历经数十年发展,目前国外的气候传播研究业已在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与行为调查、气候传播的受众心理活动机制、基于全球气候变暖态度的公众细分等受众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成果。与之相比,我国本土的气候传播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尚处在萌芽期,且现有研究多偏重于对气候传播中媒体作用及国家媒体策略的探索(李晶,2020),有限的受众研究仅见于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公布的相关报告等零星成果,基于公众视角的气候传播系统研究有待补充与推进。此外,既有的气候传播研究视域多聚焦于对大众媒体这一常规传播媒介应用价值及其策略的探讨,但事实上,可资应用的气候传播方法与手段可谓丰富,除广电、平面、互联网媒体等常规的传播渠道,公关、广告、免费服务电话、社区活动,甚至微博、微信等自媒体都可以成为有效的气候传播途径与方式。气候传播创新有益于提升传播效果,这里所说的创新既可以是气候传播思想与理念的创新,也包括传播战略与方法及手段与工具的创新,其中,大量个性化、有价值的策略性传播通路在现有的传播学研究范畴中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近年来在国外日益盛行而被广为应用的碳标签(carbonlabel)即属于此类具有显著创新性的生态信息传播介质。气候传播是通过传播手段,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解决为目标的社会传播活动。也就是说,气候传播是一种有关气候变化信息与知识的社会传播活动,它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行动目标(郑保卫,李玉洁,2020)。而所谓的碳标签则是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