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语文教学及其教育资源拓展的影响传统语文教育往往把语文课程的作用狭义地定义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时,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也强调:“中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语文课程除了完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习得外,还肩负着人文教育的使命。工具性也好,人文教育也罢,要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都必须从语文课程资源上体现,也就是语文教育资源的更新和拓展问题。所谓语文课程资源,朱绍禹先生认为:“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而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把语文教材狭义地等同为语文课程资源,因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的资源基本上是一本教材,一个课标,一册教参,一个课堂。语文教学内容的封闭性和枯燥性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和生活体验不相适应。一方面,中学生处于成长的青春年华,他们心中对语文学习充满着想象、憧憬和期待,他们希望语文教学不局限在狭小的教室里,而应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面向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他们希望语文学习能够放飞自己的思维和心灵,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想象和体验真善美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语文教师往往固守于教材,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能力培养;使得语文教学程序化、刻板化,严重脱离学生的思想、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开发”中指出:“中学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而“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宣传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加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完美的课程改革也难以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本土的资源和经验、让学生的日常生活进入教学活动中。如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进入学生的生活视野和经验世界,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校园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指学生的课外活动或者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包括学校环境、组织制度、人际关系、舆论风气等多方面的内容。校园文化充盈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一个学生从进校到离校,可以说每天都生活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个体活动,还是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总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他,熏染着他,伴随着他的成长。可以说,校园文化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它在塑造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校園文化建设对拓展中学语文教育资源到底有哪些影响?二者之间如何互为作用呢?一、从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看(一)拓展语文教育资源的空间优秀的校园文化随时随地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催人奋进的力量,因为其中折射着学校传统、思想、精神等,能培育出师生员工的内心信念和奋发向上的热情,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促使其产生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和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