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课后反思一、成功之处1.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发对学习内容的深层次思考。导入部分是利用视频导入。在设计时,意图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来获取有效的信息;二是让学生思考,关于工业革命,你能够提出什么问题或是对工业革命还有哪些想要了解的?从课堂上来看,学生是比较有想法的,有些同学提出的相对来说是比较常规的问题,例如:工业革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有哪些重要的发明?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但有些问题就反映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什么工业革命会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别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英国不准出口机器和技术?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助于我们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首先我看到了学生基于以前的学习,他们对于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他们认为一个重要的事件,应该要掌握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内容以及意义。他们觉察到这是常规要掌握的知识,考试也是比较有可能要涉及到的,于是就提出了那些常规的问题。其次我看到了学生对于工业革命的兴趣点,他们很想知道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发生在最早进行航海探索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为什么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有了那么多的技术发明,它为什么要禁止机器和技术的出口呢?那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来落实教学目标。但是我觉得更为主要的就是这样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这种形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能够引发学生对要学习内容的深层次的思考。学生通过思考,提出问题,然后再上课过程也会不断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会从“生疑”走向“释疑”。这一过程一定会让学生体验到我们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堂魅力,长此以往,相信,我们的课堂能够吸引一大帮的学生,并能够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2.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互助成长落到实处在学习“感悟工业革命影响”这一内容时,我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总导演的一句话过渡,“我们英国人的革命深刻改变了这个世界”,“深刻改变”体现在哪里?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分析。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材料,分析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影响。自己独立完成后,在小组讨论。这样的设计虽然说不上有多大的新意,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它把每个学生都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它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没有说你仅仅是旁观而已。在有些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老师一出示任务,直接就是小组合作。但有些孩子的反映会快些,有些反映会慢些,有些胆子会小些,那些胆小的、能力稍弱的可能就成为了合作中的旁观者,他无法在没有充分思考的前提下融入到小组合作中去。所以我认为,在小组合作之前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成为学生的主人,等下交流的时候也可以有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同学间的互助成长就有可能落实的更加到位。二、失败之处预设大于生成,甚至有时候忽略生成我觉得课堂是要预设的,但我觉得更要注重生成。平时我还是比较注意学生的课堂生成,但是这节课中由于要拍摄实录,想要一次成功,是要预设的成分更加浓厚一点,以至于有个别地方都把学生的要求给忽略了。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看了视频后提出了有关工业革命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本节课重点要学习的内容,有些问题是可讲可不讲的,有些问题是我压根也没打算要跟学生交流的。但是在学生提到那种“我压根也没打算要跟学生交流的”问题时,我还是比较开心的,因为他们提到了我意料之外的问题,我觉得等上完新课内容之后,可以拿来讨论下的,因为等上完了,学生基本也会有点思路了。但是,等我上完了课,学生总结完了,我们确实也回到当初他们所提出的这些问题,看看我们这节课究竟是否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是这时候,我很自然地选了能够反映本节课重点的这些问题,忽视了学生感兴趣的又和重点内容不怎么搭边的问题。我提也没有提起那几个问题,虽然那几个问题我也板书在黑板边上。例如:“为什么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有了那么多的技术发明,它为什么要禁止机器和技术的出口呢?”我当时让学生提问了,但是最后没有给予一定的反馈。我想提出该问题的学生会不会以为我在忽悠他呢?事后,回忆整节课时,忽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很后悔,觉得像戏弄了学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