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书房的一角十年辛苦在书房读过一些书,以小说为多,如《白鹿原》《围城》《搜神记》,如《悲惨世界》《活着,并要记住》《基度山伯爵》。这是长篇。中篇其实是我最爱,亦读过许多,称道者当属苏联小说《第四十一》、沈从文小说《边城》、刘绍棠小说《蒲柳人家》以及潘军近两年的众多作品,还有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短篇则零碎地看了不少,喜欢鲁迅的《白光》及《故事新编》,喜欢汪曾祺的《陈小手》和《大淖记事》,也喜欢《莫泊桑短篇小说选》。也读诗,但已是遥远的旧事。古爱王维,近爱《人间词话》,现代的爱徐志摩、戴望舒,当代的则爱北岛、顾城和杨炼。国外的也读,如《海涅诗选》《叶甫根尼·奥涅金》,还有泰戈尔、马雅可夫斯基。读过也就读过了,未曾留下点什么。读书和品食不同,吃过的东西可忘,读过的书不能忘。还不晚,还可以拾起来。勿急躁,勿功利,慢慢来。切记:不可不懂装懂,不可关门作秀。●《麦田里的守望者》长篇小说/(美)塞林格这是一部呼声很高,但读起来并不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小说。问题的症结,可能出在翻译上,用小说前面的介绍,是“以青少年口吻和大量俚语、口语进行铺叙”的优秀作品,青少年口吻是全了,而俚语、口语,通过翻译,在文章中已了无踪影。可能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抑或是译者的无奈。●《北京法源寺》长篇小说/李敖讲的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西太后、大刀王五的历史故事,也是政治故事。说是小说,更像政论文本,给事件定位,给人物定位,读来有如走进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境界。只是,与胡绳作比,本书含带颇多主观的意韵,将作者的思想尽表于冗长好看的叙述、以及冗长的但绝不枯燥的人物对话中。虽不像小说,但非常耐看,翻开首页就想直奔到尾。小说写到这一步,写到不像小说而引人兴致,真是小说之妙,作者第1页共4页之幸。封套上有段话,“新千年伊始本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是不可信的。诺贝尔文学奖虽有趋政之俗,但还不至于为一本不像小说的小书大发爱心。果真到了这一步,该奖也就变了味道,有点砸自己招牌的嫌疑,成了“诺贝尔政论奖”了。●《绝对隐私》口述实录/安顿这才叫绝顶聪明,八分采访机的功劳,加一分笔头和一分思想,组成了十分出色的一本书。好看。好看在于没有倾向只有故事,比情感小说更纯粹。已经不是单纯的采访了,介于人物访谈和情感伦理小说之间,成了一种边缘性的文体。忙忙碌碌的记者们,真该好好学学,学学如何跳出三界,站在云端俯看爱情和人生。●《哈扎尔辞典》长篇小说/(塞尔维亚)米洛拉德·帕维奇看这本书,是缘于韩少功出了本《马桥辞典》,但未读过韩先生的那本书,只在图书馆里翻看了一遍,感觉上比这本书易懂。一遍看下来,果然生涩,不懂。作者编造了一个叫哈扎尔的民族(或原本就有这民族也未可知),国王于若干年前邀请基督教、伊斯兰教、古犹太教的辩士到哈扎尔布道,从中比较,以至选择了其中一教,终至哈扎尔民族消亡。全书分红书、绿书、黄书(即基督教、伊斯兰教、古犹太教史料)三部分,其基本思路是各教均将哈扎尔民族同化。写了梦、神话、幻觉等,扑朔迷离,难解其意。难解源于二。一是对三大宗教的生疏;二是对塞尔维亚及周边地区历史的生疏。如果再看一遍,慢下节拍,可能要好些。但完全不可能。内心一旦抵制,再想成就便很难;一遍已经够烦了,再看还有多大意义。●《万历十五年》历史论著/(美)黄仁宇明万历十五年,也即公历1587年,是历史上十分平庸的一第2页共4页年。是年,万历皇帝24岁;元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首辅申时行52岁;74岁的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在住所去世;一代名将、曾任福建总兵的戚继光于次年去世;而60岁的文学家、哲学家李贽,次年剃发为僧。本书从大历史的观点,从1587年说开,从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几个人物说开,写了整个明代的历史,或可看作整个封建社会帝王、文官、将领、思想家的思想成因及其限制。文笔不但恢宏,且幽默,整部书因内容而略显枯燥,又因文笔而引人入胜。●《第二十二条军规》长篇小说/(美)约瑟夫·海勒读这部风行全球的“黑色幽默”代表作,得到的不是“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