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村集居点建设经验交流材料以人为本,科学援建为灾区群众打造宜居新家园----XX县区援建土门镇罗荣村19、20组农民集居点交流材料土门镇位于XX县区西南部,面积4201公顷,耕地29441亩。共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33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人口25431人,其中农村人口24031人。该镇在“5.12”地震中损失惨重,95.6%的农房倒塌或严重受损。罗荣村19、20组尤为严重,农房倒塌,夷为平地。我组自去年7月23日到土门镇的第一天就确定罗荣村19、20组农民集居点(下称罗荣村集居点)作为灾后首个农房重建先行点,随即开展重建规划、设计,指导建立镇、村、群众参与的农房重建。8月26日罗荣村集居点顺利动工,XX县区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启动仪式。9月20日省援建指挥部梁学忠总指挥来集居点义务劳动,并向村民讲话。这是XX县区首个启动、集聚规模较大的灾后农房重建项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唐凯司长率领参加“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情况现场巡察经验交流会”的全国18个援建省、市建设厅负责同志来此视察,对集居点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川苏两省领导多次来此指导。目前各项建设活动已大部分完成,在“5.12”地震一周年之前所有农户可搬入新居。罗荣村19、20组位于土门镇镇区南部,耕地面积158亩,人口303人。集居点占地54亩,安置农户104户,是灾后原址重建项目。重建按宅基地人均30平方米、生产用房户均35平方米的标准统一规划和建设,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共建有104套房屋,8种户型,单套建筑面积从44平方米到120平方米不等,户均建筑面积90平方米,户均占地0.5亩。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面积8200平方米,自来水主管总长度1200米,污水管总长度1050米,排水沟渠总长度850第1页共6页米,电信、有线电视、供电等专业主管总长度3000多米,种植树木1000多棵,并同步配套垃圾收集、污水处理和健身设施。在罗荣村集居点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灾后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恢复功能与提升质量相统一,以建设生态、环保、节能型宜居新家园为目标,把好规划、建设关口,精心规划设计,严格建设管理,为受灾群众创建方便生活、利于生产的安居环境。科学规划。原址重建的罗荣村集居点离镇区只有数百米,周边的绿化环境和自然资源丰富。经地质勘探,该处位于土门镇的浅丘平原地区,为震后适宜建设区。同时与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距离较近,村民耕作半径不超1公里。原址重建可方便村民生产、生活,节约施工成本及土地资源。我组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农房重建及集居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人性化乡村生活环境。做好新村规划布局。选聘分别具有甲级城市规划设计、甲级建筑设计资质的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我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起点搞好小区规划布局及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结合地形地貌,对原宅基地有效整合,集中组团式布局,既节约了7亩余土地,又丰富了小区空间视觉效果,还有利于亲近邻里关系的营造。利用自然资源,对原有沟渠适当改造,避让并利用原有大树,将防洪、排涝、灌溉和消防、景观塑造等有机结合,营造溪水流淌、树木郁葱的宜人空间,改善居住环境。做好基础设施规划。集中配套建设小区道路、供电、电视、通信及给排水管线、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按照功能分类,配置5米、3米、1米道路。通讯、广电等管线入地,因地制宜采用同沟不同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节约了费用。供电杆线放置于农房屋后隐蔽,避免造成空间管线的零乱。结合小区地形特点,利用自然高差配置污水管线。农房重建。农房重建是地震灾区广大群众最为关切的事情,也是罗荣村集居点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抓好农宅设计。委托具有乙级建筑工程设计资质的四川意莱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农宅设计,确保建设质量。农宅设计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方便农民生产、第2页共6页生活,融入地方文化特色。XX县区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西北边缘,川西文化特色明显。当地农业占较大比重,村民普遍以务农、家畜饲养为主,部分外出打工,家庭收入有限,灾后重建房屋的资金普遍短缺。农宅规格经济实用,以中小户型、低层两屋联体为主。同步配套储粮间、猪舍等附房和沼气池,方便村民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