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理工科大学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体系的整合摘要:针对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合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体系的思路,使德育课程有人文知识的渗透,人文课程体现着德育的科学内涵,以便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关键词:理工科大学;德育课程;人文课程;整合中图分类号:C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20)05-0061-04一、问题的缘起: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新的世纪和新的历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冲击;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影响;知识经济与新技术革命,以及网络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等。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在社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效果是不争的事实,它已成为阻挠和制约德育改革发展的一大顽症。理工科院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应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二)理工农医院校学生需要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从学校层面来看,理工院校普遍存在文科专业偏少且力量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薄弱的状况,有的甚至几乎没有开设文科专业。理工科院校专业和知识结构上存在的缺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理想情操、学术视野、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不利的。从学生层面来看,理工科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往往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在思维方式上偏重逻辑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导致想象力的贫乏,而想象力是培养创造型思维所不可缺少的。二是学生知识面偏窄。一些理工科院校分科过细,又缺少文科专业课程,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造成知识面过窄,不利于培养和提高深层次研究、认知和探索的能力。三是学生审美能力不高。审美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人的气质、趣味、修养和道德素质。审美能力的缺陷容易导致精神空虚、趣味低级、气质庸俗和道德水准低下。四是学生心理承受力偏低,从而导致性情偏执、情感自闭和心理障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形成。五是学生偏科思想严重。大多数理工科学生对文科课程尤其是对德育课程重视不够。因此,理工科院校需要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三)现行课程体系与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仍有差距高校德育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思想品德课”的设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合称“两课”)而掀起热潮,有关论著对高校德育地位、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德育考评及德育实施作了全面的论述,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就是相关研究的集成与体现。德育课程体系伴随着德育研究的深入而建立起来。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则于90年代中期兴起,有关著述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内涵、内容体系、科学结构以及具体实施等都有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开设了人文选修课。但是,总体说来,现行课程体系与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仍有差距。目前理工科大学德育课程与人文课程存在的缺陷是:德育课程国家化(即由国家教育部定)与人文课程校本化(即各校自行设立),使某些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代替了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文化素养偏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