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优势:中国特色“大德育”格局*中国特色“大德育”格局生动地诠释了中国智慧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现代政治与革命实践之间的紧密关系,清晰地呈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的轨迹。“大德育”格局内容体系的构成,是中国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的教育表现与迫切需要。大德育;格局;优势王小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副研究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受到极大关注。在国际教育学术界,对中国大德育进行解读的呼声与尝试,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此项工作中,中国或西方的德育理论工作者最苦恼的,莫过于对中国“大德育”这一词汇的翻译。由于中外学者不同德育理念的客观差异或分歧,最终对此达成的初步默契是以汉语拼音的“DEYU”替而代之。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语言学问题,但实质上反映的是国外研究者对中国特色大德育观的初步理解,更反映了对中国教育发展崛起及其价值观特色优势的部分认同。中国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是“大德育”格局的特点之一一、“大德育”格局是中国智慧与文化传统的教育注解毋庸置疑,中国智慧所提供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向来强调万事万物之间的和谐。中国古代的学说之所以令西方人心驰神往,也主要是源于他们与自然、生活之间的这种亲密融通关系,儒家和较早的道家及佛家,也较好地继承和融合了这一传统,并均以此作为各自“育人”之本。虽然我们还无法就此确定这或许就是中国大德育之“大”的准确根源,但至少是酝酿中国大德育格局产生的文化影响与环境。随着对生活的认识逐渐摆脱蒙昧,古代中国逐步从神化阶段进入羿、鲧、禹、黄帝等英雄时代。古典教化中的神灵慢慢地被英雄所替代,开始“传达当时伦理生活的基本方面”,同时也传递教育者对当时生活的价值思考,这种思考还没有界限之分或学科之分。“正如耶格尔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Jaeger)所言,在古代没有‘纯文学’、‘纯伦理哲学’等等的细密分工,一切智慧皆混沌不分”。[1]教育即大德育承载了当时的社会意识教化的基本使命,实现了全部生活、社会实践的价值传递。中国古典德育内容传递的主要媒介是文学色彩浓厚的叙事性文本。文本记载的是时代对神或英雄的价值崇拜的历史过程,也适时总结了社会人伦关系的规则、准则,成为了当时德育的主要内容。文本在内容处理的方式或结构上,明显表现出德育的目的与方式。比如主要德育典籍“四书五经”对内容的处理路径是:先对生活或自然中存在的现象进行本真地叙述或描摹,后引申到德育的对象或目标上去。例如,《诗经》中的叙事方式“赋、比、兴”,在当代更多地是被看做文学角度的,但实际上从大德育角度看,应该是一种效果不错的教育方式:《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等[2]。早期中国德育内容的处理方式虽然是诗意化、文学化的,但寓叙事于自然或生活的真实叙述或描写中,自然而真切且富有教化力,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以血亲伦理去想象和处理“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朴素的德育观,这种观念或者也是所谓“天人合一”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影响了之后数千年的中国社会。中国古典德育的内容,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鲜明生动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德育。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多”与“广”,不可能不谓之“大”,但“大”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和“枯燥乏味”。二、“大德育”格局的形成是中国政治与革命实践紧密关联的真实体现“大德育”准确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政治教育与革命实践之间的紧密关系,也成为推动中国革命胜利的有力武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学校德育,主要由以《政治》《思想政治》或《思想品德》等课程为主构成的德育体系呈现,这一传统源于根据地及解放区时期。思想政治课的主要起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对党员和群众进行政治教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