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团队的重构[摘要]通过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创新能力全面的分析,指出加强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梳理了校内同一学科、校内不同学科、校内校外研究生导师团队合作模式,并给出相应的结构模型,以便对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协同创新能力塑造给予参考和指导,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协同创新;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20)01?0091?03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1]。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的部署,于是,一些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积极行动了起来。国务院学位办2020年3月针对今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给出了征求意见稿——《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特别指出要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响应协同创新的号召,全面分析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创新能力,重点探讨研究生导师团队的重构问题,梳理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合作模式,建立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结构模型,这些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和协同创新能力塑造而言,不仅具有理论参考价值,而且更具现实指导意义。一、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创新能力分析(一)培养机制在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长期以来,比较侧重于“导师负责制”[2]。不可否认,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面对新的协同创新形势,给这一传统的“导师负责制”培养机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基本上属于“一对一”培养模式,造成了研究生培养上的“单血缘遗传”,进而形成了一个个培养“孤岛”。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意识淡漠,研究生导师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合作,研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究生之间也很难形成互相学习、协同创新的氛围。美国高校一般采取个人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方式[3],这样,研究生在接受自己导师的指导下,同时还接受着导师小组其他教授的指导,可以博采众长,吸收不同的营养,有利于研究生形成开放、全面、辨证的思维习惯,克服或减少科研研究中的狭隘性,从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而在我国,虽然也提倡“指导小组制”,但指导小组制大多数流于形式,很多还是导师“单一指导制”,这样就导致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比较狭窄,学术合作意识不强,学术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门户”现象严重阻碍了学术的交流,不利于学术创新,不利于研究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学术能力的提升。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研究生导师规模也在迅速增长,特别是青年导师数量猛增,但并没有形成有经验的导师对青年导师的“传帮带”的良好制度;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学科交叉已成为迫切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但是目前学科交叉的意识不强,各学科之间形成了一个个壁垒,学科导师之间沟通和交流不够,不利于科技创新;还有,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扩招,推行学校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合作指导制”,但很多由于责任不明确,没有充分发挥导师合作指导的优势,研究生培养质量并未达到理想的目标,等等。所以,摆在面前的是如何重构研究生导师团队,有效推进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团队合作,从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二)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连续扩招,研究生导师数量出现明显严重不足的现象,如一位导师每年同时指导多名研究生;研究生导师的水平和能力也参差不齐,有些忙于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研究生进行精心的指导。很多高校甚至只管把研究生招进来,而没有在培养环节上下工夫。这样,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研究生缺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足,还有就是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创新能力不强直接向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提出了要求,必须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