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准确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分析结合思想感情,表达、效果⒈⒉⒊★读:题、注★灵活理解诗句:调、补、联★找:时、地、景、人、事、情感词★设身处地体会如何抒: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人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细节抒情用典抒情写景顺序写景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借古事讽今政借古人写己心明志伤己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多感觉角度动静角度象征其他手法:描写手法:白描、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双关、顶真、反问、设问等表现手法:对比、反衬、比兴、烘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从对方着笔、以乐景写哀情等语言:练字、诗眼等语言风格:【蓄豪淡庄雅】抒何情:蓄直豪婉淡华庄幽雅俗(含蓄与质直)(豪放与委婉)(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牛刀小试: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答:想当年,到而今。借代。答: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答: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①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答: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3.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2007年江苏卷)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答:不应把离别(相聚)枧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